许成钢:中国改革绕不开基本的制度问题
“现在中国的改革要面对的是非常基本的制度问题。过去的30年,中国的改革试图绕过这些制度问题,即在基本不改变制度的情况下,做一些边缘上的小修小改。现在修补可以做事已基本做完,改革碰到的关键问题是基本制度问题。”许成钢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于11月召开,中国新一轮改革成为焦点。社会期待新一届政府的改革能够冲破经济发展障碍,再一次释放红利。然而,当下中国改革的难点与突破口在哪里?未来改革又该如何推进?
为此,10月16日,记者专访了香港大学《国之基金》经济学教授、清华大学特聘客座教授许成钢。自上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时起,许成钢就致力于对中国改革及政策的研讨,并荣获2013年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他认为,目前中国的改革已到关键时刻,小修小补的措施已不能进一步释放改革的红利,改革要面对基本的制度问题。
记者:十八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能谈一下您对目前中国改革的看法吗?
许成钢:现在中国的改革要面对的是非常基本的制度问题。过去的30年,中国的改革试图绕过这些制度问题,即在基本不改变制度的情况下,做一些边缘上的小修小改。现在修补可以说已基本做完,改革碰到的关键问题是基本制度问题。
以银行体制改革为例,利率、汇率等问题相对容易改变,但仅仅改变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国有银行的垄断是金融改革最大制度障碍
记者:您认为目前中国金融改革主要存在哪些制度性障碍,亟需改革?
许成钢:首先,要明确金融领域主要包括银行和证券市场。中国银行业最大的问题就是国有银行的垄断。中国一系列的基本问题皆是国有银行垄断造成的,以中国的经济发展中
特别重大的问题——中小企业发展不足为例,中小企业发展不足的最大原因之一是由于融资困难,之所以融资困难主要是因为中国的中小银行极其少。如果不存在大量的中小银行,中小企业一定融资困难,这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例外。
中国之所以在中小银行非常少,是因为国有银行的垄断,不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这是基本制度问题之一。
另一个是金融市场制度。中国的金融市场是一个极度不正常的市场,主要由于两个原因:
第一,中国的金融市场中绝大部分上市企业是国企,并且这些国企大部分的股份是不能流通的,因此,这些上市国企的治理问题和证券市场完全脱钩,小股东没有投票权,利益得不到保护。
第二,是中国的司法体制。当今世界上任何证券市场一定是由政府金融监管。金融监管的基本性质就是一个执法机构,并且这种执法机构一定是以司法独立为背景的。在司法独立的背景下,设置专门的独立的机构对具体的金融问题做监管。
但中国金融监管不是独立操作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司法不独立。所以,新一届政府若要从基本上解决中国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必须要改革司法体制,至少入手建立金融领域的司法独立。
中国金融监管误区:一出事就治民营银行
记者:现在新一届政府鼓励民营银行进入金融领域,大陆掀起了一股“民营银行热”,不少企业争相向民营银行进军。您是怎么看待这一现象的?您认为,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发展前景如何?
许成钢:中国经济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准许民营银行进入,并且这个门槛要低。放低门槛是为了有巨大量的中小银行进入,而不是只有几个大企业进入。金融改革要推进,必须要有巨大量的中小银行进入。
改革开放后,中国曾有过为数不少的民营银行,但在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时,为了防范金融危机,以及面对当时出现的国内一些民营金融机构出现挤兑,大量的民营银行被关闭。此后,中国的中小民营银行就垮掉了,这是一个巨大的倒退。
现在政府允许并且鼓励民营的银行进入,原则上是好的开端,但这个开端能不能走远,现在还不好判断。关键问题是降低进入的门槛,同时完善金融监管。中国过去的金融监管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即金融监管不是把民营企业和国营企业同等看待,而是一出了问题就去治民营企业。
中国金融监管的许多内容,做的不是监管本身应该做的工作,而是限制民营企业,限制民营的所有制。监管不应针对所有制,而应该是银行的操作问题。监管的目的是为了金融安全,而不是给国有银行好处,挤压民营银行。
如果金融监管制度存在漏洞,即便允许民间银行进入金融领域,也不能保证民营银行能大量进入。金融监管的漏洞甚至导致金融安全问题,由此产生了问题,银行监管机构可能会再度关闭民营银行。
另一个要解决的司法问题,是银行监管机构的权力大小与来源。例如,银行监管机构的权力从何而来?有没有权利关闭民营银行?
这些制度问题,司法制度问题,都是中国的改革逃不掉,必须要面对的。无论是银监会、证监会,法律都应该明确它的权力来源与范围,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