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评论 > 正文

李迅雷:五年内将爆发金融危机 理财热暴露四大问题(6)

www.yingfu001.com 2013-07-05 14:35 赢富财经我要评论

  其实,这只是今年以来上市公司理财热的一个缩影。实际上,自进入2013年后,上市公司理财热情就一直高涨。根据统计,今年前五个月,就有235家上市公司发布了相关理财公告,涉及金额超过800亿元,这一数据已超过去年上市公司全年的理财数据。2012年,沪深两市涉及理财的上市公司为176家,投资额692.77亿元。而今年6月又有上百家公司宣布购买理财产品。

  上市公司热衷于购买理财产品,在很大程度上与去年底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2号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管要求》有关,该《指引》对上市公司闲置资金使用范围适度放宽。而在此之前,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等均限于自有闲置资金,不涉及募集资金。

  因此,该《指引》的发布,是导致上市公司理财热情高涨的重要原因所在。尽管目前市场上的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普遍不高,多数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都在4%~5%之间,但该收益率却高于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这意味着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比将资金存放在银行里吃利息要强。

  不过,面对并不算高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上市公司将大量的资金投放到银行理财产品之中,这至少暴露出这样四个问题。

  一是暴露出当前社会资金分布的不合理。这也反映了近期银行间市场“钱荒”的本质,即中国式钱荒并不是真缺钱,而是钱放错了地方。很明显的事实是,这些大量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它们明显是钱太多了。正因为大量的资金不合理地掌握在它们手上,这才导致了一些中小企业资金紧张,成为“钱荒”出现的罪魁之一。

  二是暴露出目前IPO制度的不合理。目前的IPO制度呈现出“天堂”与“地狱”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是那些成功发股上市的公司,它们因为IPO而进入“天堂”。这些公司不仅可以获得大量的募集资金,而且还可以获得大量的超募资金。统计显示,从2010年至2012年,新股发行平均超募比分别为115.26%、77.85%、32.62%,虽然上市公司超募比逐年下降,但超募现象仍较为严重。正因为拥有着大量的超募资金,所以这些公司需要为这些超募资金寻找出路。于是在管理层许可的范围内,投资理财就成了这些资金的重要渠道。

  而在一些成功实施IPO的公司大量挥舞着超募资金进行投资理财,甚至将大量的募资放在银行里睡大觉的时候,却有大量准备上市的公司在排队上会。这些公司嗷嗷待哺,等待着资金来滋润。这种情况的出现,显然是不合理的新股发行制度造成的。并且由于IPO可以为企业带来大量募资甚至超募,这又刺激更多的公司又加入到IPO排队的行业中来。

  三是暴露出目前一些上市公司的实业并不景气。毕竟就目前上市公司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来说,总体收益其实并不高,年化收益大都在4%~5%之间。但就是这样的低收益,很多上市公司都一掷千金地把资金都投入进来,这足见这些公司主业不振,或者缺少好的投资项目。如果这些公司主业兴旺,拥有好的投资项目,肯定不会把大把大把的募资投入到理财产品中去。

  四是暴露出一些上市公司不务正业。实际上这种不务正业的公司在上市公司中一直不乏其人。如果说行业不景气、或实业不景气的话,上市公司开展投资理财,这还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有的公司来说,根本就不是实业不景气的问题,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把实业放在心上,他们错误地把自己定位成了投资公司,所以每年都会拿出巨额的资金来理财,甚至直接投资股票。

  因此,上市公司理财热实在不是一件值得投资者高兴的事情,它其实是为中国股市敲响的一次警钟。(证券时报网)

相关新闻
  • 征稿启事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址导航 | 创始人微博
  • 赢富财经网:www.yingfu001.com 简易域名:简易域名 版权所有 翻版必究!Copyright©2008-2024 沪ICP备10023616号-1
  • 赢富财经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免责声明,风险自负。广告商的言论和行为与赢富财经网无关,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特别提示:赢富财经网不作任何“加入会员、承诺收益、利润分成”以及其他非法操作方式进行非法的理财服务。
  • 您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联系我们
  • 上海网警网络110工商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