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是否会发生通缩?我们用了98年到02年的案例,这个阶段央行持续降息。降息之后,发现物价一直是负的,这也表明这阶段货币政策的作用比较有限。中国这一阶段还没有显现通缩,如果下一阶段,中国的利率水平还是会回落。利率水平回落,就会考虑到降息。降息是否有效?我始终的观点,中国的改革不能过多依赖于金融改革、依赖于货币政策。因为中国不像美国,中国财税政策调控的余地还很大,中国税收的结构还是不合理,这里面的空间很大,我们的行政体制改革空间也很大。
另外一个要担忧的问题,中国将来的风险点会在哪里?如果中国在今后,没有调控好或者是即便调控之后,你也很难把握好这种节奏。这种情况下,至少在我看来有三个风险点:
1、房地产方面。目前来讲,房价还没有降下来。如果现在房价降下来问题可能更大,房价保持稳定,可能是一个最有利的。如果房价继续上升,可能性也不大了。中国最大的问题,其实还是全国房价结构不合理。在这一轮房价上涨的过程中,先不讲上海的房价,上海的房价从长期来看,我觉得这个价格还是可以支撑的。但是三、四线城市的房价肯定是不合理的。我也讲过多次,我的观点是一定要研究未来十年,中国人口流动的格局会怎样。我们的人口是往哪边流?到现在,我们的国家还是采取均衡发展战略。我们也在讲城镇化,我们所讲的城镇化,是讲要把人口均衡化,不要再到东部沿海地区来了,不要再到经济发达地区了,我们应该在本乡本土的搞城镇化。是否可以做到?很难。为什么到现在上海的房价这么贵?因为人口还在流入。孟买的房价为什么比上海还贵?因为印度的人均收入要远远低于中国,孟买的人均收入水平也低于中国、低于上海,但为什么房价那么贵?决定房价的,一方面是整个国民收入水平,另外一方面是预期。印度,一方面人口红利远远没有结束,人口非常年龄,他们都有很强的购房需求。另外一方面,印度的人口迁移过程也远远没有结束,所以比中国牵引的更多,农村劳动力数量比重比中国更高。这样,孟买未来的人口增加数量会很多,这个是预期决定的。股市方面,为什么创业板昨天又创了新高,而主板不断的创新低?成长变得稀缺,所谓的蓝筹变得过剩。07年的时候,这波6000点的行情,当初蓝筹股的流通市值和非流通股的市值相比是2:1,现在成长的流动市值和非成长的流动市值是1:15,非成长的流动市值是成长流通市值的15倍,所以成长就变成稀缺了。这个观点大家可以有争议,但我想说明,对价格的影响,一方面是估值,估值决定了它的价格中枢,但价格的波动主要是看预期。我们要预期未来中国人口的变化到底是怎样的,为什么银行会大跌,你市盈率、市净率都很低,但为什么涨不起来?就是大家预期,你是不是有坏账没有出来?未来哪天要出来了怎么办?股市,始终是反映预期的。中国经济未来的风险点,房地产要出问题,不会再上海出问题,很可能在三、四线城市,现在已经有这个迹象了。我曾经问过一个市长,他们专门建了一个新城,新城已经变成上市公司了。我说,你们入住率怎么样?他说入住率很高,达到了30%。你想想,它都已经上市了,你看看还有很多新城没有上市,入住率到底怎么样?而现在地方政府还在热火朝天的搞着。所以,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可能是引发危机的导火索。当然,现在只能说是可能的导火索。
2、地方政府,我还是讲三、四线城市的地方政府,他们的违约率可能会比较高。他们现在投的项目,都没有相应的现金流产生。97年,为了刺激经济,朱镕基搞了一波基建投资,97年的时候基建投资当初参与比较多的就是民营企业。后来被抓的领导,都是和公路相关,公路挣钱。到了08年投的还是铁公基,但民营企业不参与了。到了2012年的5月,又投了一批项目,这批项目干不下去了。我记得有个照片,湛江市的市长看到一个发改委的批复文件,亲吻了这个文件,但这个项目到现在还没有开工。这就是玩投资游戏,你第一次可以玩,第二次玩得就比较勉强,第三次基本无法玩了。这个,还是属于企业项目,企业项目考虑到技术的绩效。地方政府的钱借了以后,不是这届政府还,而是下一届还。下一届接手也不想还,要继续发债。这样的模式也很难搞下去。
3、企业,现在的企业还是维持“大而不倒”,最终企业的问题还是会越积越多,就像现在的日本。我就在想,东亚文化到底是体制造成的?还是文化造成的?可能这两个方面都有一点,体制因素肯定是主要的。最近我碰到一个国资委的副主任,股东地方政府把企业卖掉,国有股权转让了。但动员半天,他们不愿意做。动了会影响就业,员工怎么解决?位置怎么解决?本来在这个企业享受副局级待遇的,现在这企业要卖给民营企业了,他的位置没有了,这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中国国有企业转让的最佳时间已经过去了,什么时候是最佳时机?07年是最佳时机。次贷危机还没有发生,央企盈利状况很高,李荣融很风光,到处讲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效,到处都在宣传,那是最好时机。中石油当时发行价是16.7元,上市价格是48元。那时候国企大量专卖,财政就可以有一大笔收入,这是一个时机。09年、11年也是一个很好的时机,10年推出了鼓励民间投资的《新36条》,那时候我写了一篇文章说:国资退出迎来时间窗口。问题是这个《36条》出台后,《细则》去年才出台。如果现在卖,多少民营企业愿意接盘?大家想,你都是亏了,产能本身过剩了,现在想卖都卖不掉。将来的中国国企问题、产能过剩问题会引发大问题。而这个大问题,我们又可以想到,当初朱镕基时候,纺织企业把很多部委取消了,冶金部、纺织部都取消了,就是因为产能过剩,企业做不下去了。今后会不会发生这样的问题?地方的财政支出是刚性的,财政收入不断减少,将来面临着政府官员的裁员问题,这个问题也是一个风险点。中国经济就像一架飞机,不是一架跑的车辆,在地面上跑你可以踩油门、点刹一样,中国经济就像一架飞机,要想飞机安全着陆很难,你怎么操控?稍有不慎可能会发生硬着陆,那时候的危害很难估计。改革,恐怕是绕不过去的。但改革怎么改?这可能是留给今年10月份的话题。这个过程中,机会依然还是存在的。比如像产业转型,像今年的市场,虽然主板下跌,但中小板和创业板都上涨。像上周在大连开的海通证券策略研讨会,几个热门行业的客户数量非常火爆,几个会场都坐满的。说明什么?这个行业的机会还是有的。另外一方面,在改革的过程中也会带来很多投资机会。
以上就是我的不成熟观点,供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