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以来,海外投行及评级机构好戏重开,继2011年大肆“唱空”中国经济后又卷土重来。野村控股发布警告,称信贷急速增长、房地产价格高企和潜在的经济增长率下滑提升了中国发生金融危机的风险。接着,摩根大通发布研究报告,建议客户减持中国股票。
随后,世界三大评级机构之一惠誉宣布,降低中国偿还长期本币债务的评级。该机构还在报告中称,中国影子银行系统已完全失控,其信贷泡沫前所未有,金融系统的压力已经到了临界点。这还提早给中国银行业的“钱紧”闹剧提了醒。
配合这些“唱空”论调的潜台词是,“热钱”正准备大规模撤离中国以及新兴市场。美联储适时透露出收紧货币的信号,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说可能在年底或明年年初减少或退出QE。因此,就像当年“热钱”在美元泛滥时向世界吹响了资本外流的“冲锋号”一样,这次资本“回流”的“集结号”又在响起。
可是,6月26日中国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近期发放的QFII(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速度加快,总额度已达434.63亿美元。有关分析人士就此评论,境外资金短期大举逃离的可能性不是很大,相反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境外资金对A股市场的介入程度明显加深。
这说明,投资中国经济的“正规军”并未撤退,反而在继续下注中国。那么“热钱游击队”真会搞一个金蝉脱壳吗?
据中国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计算,今年一季度贸易出口畸形虚高,真实顺差不过220亿美元,而名义顺差高达808亿美元,再扣掉100亿美元出头的外商直接投资,“热钱”规模或接近500亿美元。
正因为“热钱”太热,外汇管理局在二季度才发文,严厉打击保税区和深圳香港的贸易资金套利,这主要是为了堵住“热钱游击队”的袭扰。
中国经济“不差钱”
中国经济其实“不差钱”。央行已经多次强调,金融业的流动性总量并不少。今年以来,货币信贷额度和社会融资总量都增长很快,金融机构的备付金也绰绰有余。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上周说,“此次货币市场利率的波动,其积极意义在于提示银行,需要对自己的资产业务作出调整。”这从侧面证明许多分析人士的看法,所谓“钱紧”的确是中国金融管理层主动的“一次压力测验”,主要是给某些不守规矩的银行“提个醒”。
钱并不少,但钱没用到该用的地方。经济学家李才元的比喻是,“钱紧”闹剧有点像“胖子喊饿”,不能断炊但要“改食谱”,“肉吃太多,要吃点素”。
“中国的流动性并不紧张,问题的实质是,央行释放的流动性,很大一部分都没有被真正地利用上,没有进入实体经济。”瑞信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说,中国的流动性存量从2008年的18万亿元扩张到今天的100万亿元。这些流动性,先后制造了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以及地方债务泡沫。
显然,这几个领域,恰恰又是新一届政府要着力解决的经济转型难点。
财经分析人士许一力发现,按照历次行情的走势,所谓“煤飞色舞”(特质煤炭、有色等基础产业板块)必然是推动市场上攻的主要动力,然而有意思的是,从去年的反弹到本轮的暴跌,煤炭有色都处于弱势局面。相反,创业板异常火爆,主板中的热点板块也多有科技创新背景。
他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政府从去年开始在政策层面已经有效遏制了传统行业的融资渠道,“卡死了传统过剩的重工业的粮草”,让“以往成为托市关键力量的权重板块,沦落成不死不活的陪衬”。
而在上周“黑色星期一”的巨幅调整中,领跌板块轮到了金融业和房地产,不少往日表现良好的银行股、地产股逼近跌停。
“这应该是新一任政府经济转型的思路体现——具有高新技术背景的创业板题材先于传统行业企稳反弹,与中国关注新兴领域投资形成联动。”许一力称,同时让那些过热行业经受应有的调整。(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