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利催生影子银行 去影子化需加快金融改革
近些年来,影子银行快速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股重要力量。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活跃的影子银行效益与风险并存。专家认为,解决影子银行的风险需要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同时深化金融体系改革,将现有的影子银行纳入到市场体系当中,以促进金融和经济发展。
影子银行迅猛发展
2008年以来,“影子银行”开始在我国浮出水面成为市场热议的话题,这和影子银行在短短几年内的迅速膨胀发展有关。2013年以来,随着社会融资规模和M2的明显扩张,影子银行再次被市场广泛关注。不过,至今到底什么是影子银行,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有多大,业界仍看法不一。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大中华区经济研究部主管朱海斌认为,“影子银行”是银行体系之外的信贷行为,理财、信托等都是“影子银行”的范畴。把这些都包容进来的话,中国的“影子银行”规模是36万亿元,也就是占GDP 70%左右。
“影子银行的规模也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数量,有统计说是规模达到30万亿元水平或者在这个数字的上下,所以这样大家对于影子银行对整个实体经济或是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的影响就比较担忧。”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严弘27日在2013陆家嘴论坛上表示。
朱海斌指出,把我国的影子银行规模和国际比较的话,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还是比较小的,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国家,影子银行占GDP的比重平均为110%。
“监管套利”催生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近几年何以在我国迅猛发展起来,这背后折射了什么问题?
专家认为,“影子银行”是应对严厉监管的一种金融创新。我国金融改革步伐相对缓慢,利率自由化也远远没有完成,而且央行对银行存在贷款总量的限制,2008年的信贷膨胀之后,2011年政府又开始收紧货币,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资金需求就被迫走向了非银行体系的渠道。
朱海斌指出,由于利率管制、信贷管制方面造成我国信贷体系没有那么有效,所以市场希望发展一个银行体系之外的影子银行来作为一个补充。影子银行无论在中国也好,在国外也好,产生的一个大前提其实都是“监管套利”。“监管套利并不是一个坏的字眼,本来就是我们希望金融创新,希望在目前的体系之外找到一些新的补充方式。”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表示,在某种程度上,因为利息管制,高资本金比重,银行很难挣钱。于是就会用金融创新躲避非常严格管制;同时利率管制又使储户获得非常低的实际利率,若银行没有创新,不能给出乎较高回报的理财产品,存款会流向其他金融行业。由此,影子银行变得非常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