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流动性“紧箍咒”致股市反应剧烈 股市“底”在哪儿?
尽管7月第一个交易日股市翻红,但挥不去过去一周里中国股市大幅震荡给股民心里投下的阴影。银行业的“钱紧”在整个6月都在股市“发酵”,并在上周引发市场深度下跌。6月24日“黑色星期一”,上证指数暴跌5.3%,这根K线图上的“绿柱子”,像一个巨大的惊叹号一样,昭示着未来市场巨大的不确定性。
股市“底”在哪儿
“也就两星期,市场一下子就让熊市乌云盖住了。”一位资深股民在博客里说,从6000点掉下来之后,股市在中国金融的大盘子中就一直是个“野孩子”,经济形势好时没人待见,稍有风吹草动就“跌跌不休”。
的确,6月以来随着银行业流动性“紧箍咒”越念越紧,股市的反应更为剧烈。上证指数从6月3日的最高点2313点,到6月25日的最低点1849.65点,短短14个交易日,跌去463点,最大跌幅达到20%。单在6月24日爆发的罕见“股灾”当天,两市就蒸发掉1.34万亿元市值。这都是典型的熊市特征。
如果从今年春节后开市首日2444点的高位计算,到6月25日最低点1849点,沪指跌幅高达24%。沪深两市蒸发约4.6万亿元市值。根据中登公司数据,目前A股持股账户数为5442万股,这意味着,平均每个账户今年以来损失高达8.52万元。
截至6月28日,上证指数上半年跌幅为12.78%。这在全球股市中要排上倒数。道琼斯指数屡创新高;受困欧债危机的欧洲各国,股市上半年反而普遍飘红;日经指数今年以来更是上涨了30%。只有巴西股市上半年跌幅达到24%。
即便过去两个交易日市场回暖,上证指数开始向2000点靠近,但没有人敢说现在就是“底”。国泰君安证券的一位分析师认为,市场走势似乎反映出有救市资金入场,但这种靠拉升工商银行和中石油等大盘股票来托住指数的办法,很难说长期有效。
联讯证券分析师称,6月超过九成个股下跌,其中尤以银行、钢铁、水泥、煤炭等权重板块跌幅惨重,仅有少部分中小盘成长股表现出较好的抗跌性,这说明“人们对金融市场改革前景预测不确定”。
而看看市盈率,对股市过度悲观似乎也不可取。分析人士认为,截至6月25日,沪深300指数对应的12个月预期市盈率为8.5倍,与2006年以来的谷底值非常接近。即使不包含银行股,市场整体市盈率也仅为11.2倍。从企业盈利情况看,预计2013年沪深300指数盈利仍将实现正增长,只是增幅有所放缓。A股的估值水平已基本与国际接轨,且低于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市盈率。
这就是说,从价值投资角度看,中国股市已经在底部附近。
事实上,把股市暴跌的板子打在银行业资金错配的“金融空手道”上,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冷静下来后,很多分析机构都发现,股市暴跌的时候多数场内资金并没有“大规模撤离”,只是暂时减仓而已。也就是说,是心理恐慌导致的市场内部资金“多杀多”,而不是“钱都从股市跑出去,给银行间业务填坑了”。
即便在A股暴跌的时刻,创业板的气氛也一点都不悲观。6月25日创业板一度泛红;第二天还拉升超过5%。今天,创业板借助主板回暖,又上涨4.37%。整个上半年,创业板“牛市”行情明显,上涨41.72%。
分析人士称,创业板优于主板,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股市涨跌动力在于投资人的信心,银行体系钱的多少并非主因。
“热钱”撤离不靠谱
另一个让股市惊慌的噱头是“热钱”撤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