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是国内种植面积最大的经济作物之一(2011年为8100万亩),然而由于国产机采棉技术相对落后,棉花的机械化收割率极为低下(2009年底仅为2.4%)。我们认为目前国内采棉机产业与2000年前后的玉米收获机极为相似:一方面机收基础低下,且以进口设备为主,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以石河子贵航、新研股份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农机厂商已经攻克了采棉机国产化的关键技术瓶颈,国产采棉机产业处于启动的边缘。
目前限制棉花机收推广的最大障碍在于多数棉花加工厂未配备适应机采棉质的前端处理设备。但由于棉花手采与机采的效率差别巨大,日益紧张的人工对于棉花收割形成了刚性制约,相对而言加工厂的设备调整则较为柔性,预计棉花机收的大面积推广仅仅是时间问题。假设5年后全国棉花机收率达到30%,则5年内新增自走式采棉机需求量(新研4MZ-3)约为1.6万台,以100万元的单价计算市场规模总计为160亿元。假设公司市场份额为30%,则年均收入规模可达10亿元。由于采棉机的单价和附加值更高(预计毛利率可达+60%),10亿元采棉机业务的利润贡献相当于约6000台玉米收获机,采棉机的产业化有望为公司中长期成长支起坚强的“第二极”。
公司4MZ-3型三行自走式采棉机2012年就已经进入新疆农机补贴目录,具备大规模市场推广的条件。其中,核心部件采棉头部分100%使用公司自制摘锭,为国内厂商的第一例。我们分析自制摘锭对公司的意义有两重:1)采棉头占国产采棉机制造成本的比重可高达60%以上,全盘国产化将大幅提高产品盈利能力;2)测算新疆当地进口采棉机的保有量在1-2000台,按照2年更换一次采棉头计算,配件更换市场就可达5-10亿元的规模。即使公司主机产品一时无法打开市场,依靠配件销售仍可向采棉机客户渗透。
3、建设霍尔果斯口岸农机市场,打开出口空间。
公司地处国内通往中亚的门户-新疆,产品出口中亚的运输费用甚至低于运往东北内陆的成本,而其它国内农机厂商大多位于中东部地区,出口中亚的运输费用相当高昂。此外,公司拥有一批熟悉中亚文化和语言的管理人员,有利于与中亚客户的交流沟通。虽然公司目前并未涵盖出口业务,但已经将出口中亚作为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来布局。
2012年5月公司公告将投资2亿元在中哈边境霍尔果斯口岸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农机贸易市场。该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一二期将分别于2013年6月和2014年5月完成。由于该项目是自由贸易区唯一一个农机市场,即理论上销往中亚的农机产品需要经过该市场交易才可享受免税政策,具有很强的稀缺价值。项目采取租售与自用结合的运营方式,既可以保证充足的项目收益(公司测算年收入2.1亿元、净利润3500万元),又能够达到向中亚客户宣传公司产品的最佳效果、促进出口业务的开启,同时公司通过展示国外优秀农机产品也可以把握世界农机的一流水平、加快国产化进程。
预计农机市场一期将于今年6月份完成,今年有望成为公司的“出口元年”,大型自走式玉米机、青贮机以及未来的采棉机、农机具等品种将形成批量销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