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记者最终从拍摄到的照片上确认,主机编号为H016191112155、H016191112156、H016191112157、H016191112158的泵车均出现在举报材料上,对应的“采购方”为江都市鑫耀运输有限公司 ; 主机编号H016096212622、H016096212623在举报材料上同样有显示,对应的“采购方”为海盐安泰混凝土有限公司;主机编号H016192112020对应的采购方则为南京金海宁建材有限公司;主机编 号 分 别 为 H016191112137、H016191112141、H016191112135则与“未达终端客户明细”表中发货给淮安市华石建材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华石建材)的3个主机编号完全吻合。
不仅如此,记者还从上述这些新车的临时车牌上发现了 “异常”,在多台新车上,都贴上或写上临时车牌,如湘A12684、湘A12431等,但截至目前,大部分临时车牌已过有效期。记者从湖南省当地的车管所查询得知,上述车牌在车管所系统中均没有记录。
事实上,除了常州,中联重科在南京、淮安等多地的保障中心也停放着多辆泵车和搅拌车新品。在淮安保障中心,记者看到了大约20辆新泵车,但由于安保严密,未能进入园区察看,而南京保障中心同样停放着十辆上下的新车。
记者手记
浮躁的中联重科
每经记者 闻殊
中联重科被举报涉嫌财务造假的报道始作俑者为香港某报,1月上旬,该报道出炉后,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难以置信——中联重科是位列深证100的蓝筹公司、工程机械行业排前两名的龙头企业,还排名“2012年50家最受尊敬上市公司”的第16位。
这样一家公司,怎么会铤而走险财务造假?
当晚,中联重科就发布了澄清公告,因此,这一线索一开始并未引起记者的足够重视。
然而,更大的风暴却在酝酿,1月中旬,《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接到来自纽约的一份长达100多页,由7份文件组成的举报材料,里面有中联重科在新华东大区2011年和2012年的发货明细表以及未达终端客户明细表。
这份来自专业为企业量身订做的SAP系统文件,似乎不是可以凭空捏造出来的材料,经过深入的研究与判断后,记者决定展开调查。
经过多天的调查,奔赴华东三省市的各路记者陆续反聩回来的信息让人震惊。
首先,举报材料中提供的线索和基本信息,记者在实地调查过程中都得到了印证;其次,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多个城市对客户、客户所在公司或搅拌站、中联重科在各地保障中心的暗访结果,可以确认其在华东大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的一线销售中存在大量造假的情形。
比如,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中联重科与多家大客户之间出现“发货-退货”的销售关系;还出现诸多“发货-退货-再发货”的销售情形;此外,或许是由于中联重科手中持有曾在香港融资150亿港元现金的原因,其2012年的一线销售颇为激进,与客户签订零首付合同,分期付款合同的情况并不少见,价值几百万元的泵车首付1万元就可以发货,搅拌车首付2000元可发货……
中联重科的浮躁尚不止于此。
细翻报纸,近来可谓中联重科的多事之秋,尤其是产品质量问题频频被媒体揭露。2012年的最后一天,中联重科的塔吊在上海地铁施工现场坍塌,造成多人死伤,尽量上海方面尚未发布调查的结果,但中联塔吊已多次出事却是不争事实。
中联重科成长路径比较特殊,其依靠多次并购获得快速发展,崇尚轻资产的中联模式,主张研发外包、产品外包,目前尚不能判定其频曝质量问题是否与这种模式相关。
造成中联重科浮躁的根源,或许至少有如下两点:
其一,2012年是中联重科20周年庆,中联重科的管理层想在2012年交上一份靓丽的成绩单。
这并不是主观臆断。因为早在2011年10月起就有公告称,中联重科宣布变更坏账准备计提比例,“1年以内(含1年)”、“1~2年”的应收账款计提比例由5%、10%大幅下滑至1%、6%。略懂财务知识的人会知道,坏账计提比例的降低,就意味着利润的大幅提升,进而为业绩的靓丽锦上添花。
其二,被资本绑架。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中联重科的二股东(弘毅投资)和三股东中联管理层持股公司均于2012年上半年选择了减持。在中联重科业绩超过龙头三一重工的前夕,管理层股东的减持行为让人意外。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30日,一方科技(中联重科管理层持股公司)仅有163314942股,减持74921829股;同时,作为中联重科仅次于湖南国资委的第二大股东,弘毅投资旗下控股公司佳卓集团减持363936856股,弘毅投资同样减持34904749股。
一位业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达了这种反常,“中联重科2012年前三季度的财报显示其渐入佳境并已超越竞争对手,但股东特别是管理层股东的减持行为却让人不解,因为他们对企业的经营情况最为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