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和投资合作
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商务参赞陈林8日在第十二届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论坛上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加快服务型政府转变建设,为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和投资合作,提供支持和保障。
陈林表示,在支持企业“走出去”方面,商务部已出台一些措施,包括会同有关部门,在财税、金融、外汇、保险、出入境等方面,出台配套措施,鼓励金融保险机构创新产品,优化服务,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跟随式服务;编制了《对外投资合作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各类企业“走出去”专项规划,发布了《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和《对外投资产业国别指引》,引导企业有序地走出去。
据介绍,在服务促进方面,将加强对企业的公共信息服务,同时帮助企业提高跨国经营的水平。在权益保障方面,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建立境外风险防控体系,加强对热点地区安全形势的检测、分析、研判和预警,指导企业采取防范和应对的措施。
殷剑峰:资本输出应以能源科技为重点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副所长殷剑峰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未来中国转变为资本输出大国为大势所趋,但应注意的是,中国的资本输出重点应该以能源、先进科技等领域为主,并避免过度投资房地产领域。
他认为,相关部门应尽快完善机制,打破目前以央企、国企对外投资和资本输出为主的结构,鼓励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走出去”,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
资本输出助力产业升级
中国证券报:目前有观点指出,中国正由商品输出国变为资本输出国,未来3-5年是中国加快资本输出的最佳时机,您对此怎么看?
殷剑峰:近几年我国一直努力加大资本输出力度,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企业、资源和矿产等,也取得一定成绩。
从长期看,中国加快资本输出应是大势所趋。首先,鉴于目前全球经济环境和我国巨量外汇储备,我们不得不加快对外资本输出。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外汇储备达3.7万亿美元,其中绝大多数是其他国家国债,尤其是美国国债。近年来,美国一直在通过QE政策放水、导致美元贬值,货币价值取决于一国负债水平,美国目前还在不断扩大负债。因此,我们必须改变外汇储备结构,从购买不断贬值的货币型资产转变为对境外直接投资。
根据国际经验,所有大国在经济起飞时,都会出现储蓄大于投资的情况,并且会伴随出现经常项目盈余、资本项目盈余的情况,我们必须将对外盈余转变为境外技术、资源、能源等领域的投资。
其次,加大资本输出力度也有助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资本输出过程本身就是我们的产业升级换代过程。目前我国的资本输出主要是两类:资源和先进技术。比如,我们的企业通过对外投资获得国外先进技术,可以明显提高国内的产业水平。低端产业链也通过资本输出向外转移,包括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等。
再次,资本输出是人民币成为关键国际储备货币的基础和前提,从全球各国经验来看,这都是一个客观规律。因为在对外投资过程中,会逐步建立“以我为主”的全球产业链,在这个过程中使用本国货币是必需的。
必须注意的是,在资本输出过程中,我们要尽量避免过度投资房地产类领域,因为资本输出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而投资房地产其实与这个目的相违背。我们再看当年的日本,在资本输出过程中,它的重点就是金融投资,投美国的债券,而在直接投资里面主要投的是房地产,很显然这是一种比较短视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