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输血:数万亿元投资激活新增长
早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初,以时任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为代表的人士便曾建议,利用中国丰裕的外汇储备搭建金融平台,主要以国家商业贷款的方式资助发展中国家,创造外部需求,以消化国内过剩的基建产能。
中国金融学会理事赵昌辉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说,中国欲推出的对外合作新计划在涉及的投资体量就远超当年的“马歇尔计划”。根据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近期召开的一次会议上的表态,预计未来五年,中国对外投资将达到5000亿美元。
和以往任何投资计划出台后一样,市场普遍关心的问题是如此庞大的投资额,资金源自哪里?如何为资金选择最优的运作方式,才可激活对外合作新计划的“心脏”,获得源源不断的“输血”?
梅新育表示,当前国际金融及贸易形势在经历美欧主权债务危机洗礼后,处于一个十字路口。这对中国构建从过去单纯“与国际惯例接轨”,转向“推动规则演化”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了一个历史性机遇,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也已时不我待。值得注意的是,新一届的中国政府领导已充分重视这一问题,此次对外合作新思维的提出,无疑就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力举。
对于对外投资运行方式的考量,显然也纳入到有关方面的积极行动中。据介绍,前述阿根廷来华采购铁路技术设备的24.7亿美元,其中21亿美元由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提供项目贷款融资,另外3.7亿美元通过阿根廷政府发行国债募集。
无独有偶,上述中国企业与东南亚(泰国)、东欧签署的涵盖多行业领域的装备订单,其融资方式亦为由中国政策性银行提供项目贷款,外方企业借此采购中企设备。其中,仅东欧地区国家就将获得中国政府100亿美元的信贷额度承诺。
赵昌辉表示,这种资金筹集和运作方式将成为中国告别过去“援助式”对外合作的常见模式。“中国政府通过政策性银行提供商业贷款,不足部分通过被投资国发行国债,筹集的资金用于购买中国的技术设备及工程设计服务来更新当地基础设施,同时支持当地企业制造业升级改造,在确保资金流动性的同时也能满足被投资国的现实需求,可谓‘双赢’。”他表示。
梅新育也乐观预计,未来如果中国每年海外基础设施投资6000亿至1万亿元人民币,按照比较通行的政府支持项目融资比例,其中95%作为商业化的股权投资和信贷投入,5%作为援助投入,等于财政每年投入300亿至500亿元,仅占2012年中国GDP的0.05%至0.1%,也远远低于马歇尔计划实际财政拨款占当年美国GDP1.1%比重的数字。
赵昌辉进一步指出,随着对外合作新政策不断落地,在资本输出方面也应该采取多元化策略,例如加强地区金融合作,不断设立区域性金融开发机构。过去有专家提出的设立亚洲投资银行的建议,在当前显然已具备成熟条件。
有统计数字显示,亚洲开发银行2012年测算称,2010年到2020年,32个亚开行成员国需要基础设施投资8.22万亿美元,每年平均需投资8000亿美元。这一庞大资金需求在目前众多国家遭遇瓶颈,仅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这一口径看,每年亚洲的建设资金缺口约600多亿美元。
赵昌辉所言的“双赢”效应,在其他专家看来,远不止于此。知名财经媒体人胡舒立指出,通过开拓外部基建及其他行业领域市场,在满足他国紧迫却力不从心的现实投资需求同时,也能缓解中国国内的产能过剩压力,并调整外贸结构。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可推动中国积极参与构建国际金融新体系,服务于人民币国际化,其战略意义可谓“一石数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