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剑平:改革始终要把民众利益作为最大关注点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在提交的书面发言中表示,2014年将是全面深化改革启动、多项改革措施密集出台的改革之年。为了确保改革进程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在改革措施出台的前后顺序、节奏力度的把握上,要始终把民众利益作为最大关注点。
范剑平指出,应当选择人民群众最为关心、涉及民众利益最直接、改革中民众利益改善较明显的改革领域先行。例如,保障房建设是缓解低收入家庭焦虑、改善住房问题预期的德政之举,也是过去政府在住房公平公正方面缺位严重的社会矛盾焦点。
范剑平强调,在过去的改革中,有些地方政府在民生方面的缺位行为导致群众已经积累了不满情绪,改革应从补民生责任缺位入手,让民众看到全面深化改革中政府从过去的越位、缺位到现在的归位,相信政府改革的正确取向,民众支持必然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改革的执行力。
范剑平认为,改革中民众的利益也必然会有所调整,有得有失,有增有减,在涉及民众利益的改期措施出台之前,必须要充分考虑民众的承受能力。2014年价格改革和市场价格自发趋势叠加可能使价格问题成为民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范剑平举例说,根据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系数前低后高的走势,可以计算出2013年对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的翘尾因素预计约为1.5个百分点,比2013年的价格翘尾因素高出0.5个百分点。在成本推动下,2014年食品价格上涨压力仍然较大。与此同时,2013年前三季度城乡居民收入增幅从2012年高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幅变为低于GDP增幅,居民收入增长放慢使民众对涨价的承受能力减弱。2014年,市场决定价格的价格形成机制相关改革任务很重。
范剑平说,改革初期往往价格上涨压力集中释放。因此,2014年,在价格改革方面一定要把握好改革节奏和力度,价格改革措施出台前要充分解释说明相关情况,尽最大努力取得民众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
滕泰:高利率抑制新供给酝酿四大潜在经济风险
证券时报今日刊登了《聚焦2013证券时报专家委员会年会》专版。万博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指出,中国作为全球储蓄最多的国家,最近几年实际利率不断攀升,如果继续推行高利率政策不仅会造成更多实业坍塌,而且有可能在中国重复“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悲剧。当务之急是让货币政策尽快回归中性。
滕泰表示,三大因素造成“全球钱最多的国家钱最贵”。第一,总量原因。中国货币总量虽然很多,但实际进入实体经济的货币总量不足50万亿元。第二,结构原因。央行多年“购汇发钞、对冲回笼”的游戏结果,造成中小银行、内资内贸企业、中小企业的资金越来越紧张,国内实际利率越来越高。第三,操作原因。全球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表明,选择宽松货币环境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实际利率必然下行;选择紧缩背景搞利率市场化,实际利率一定上行。
滕泰认为,这种偏紧的政策和高利率的局面,正在严重抑制有效供给,尤其新供给的形成,并酝酿四个方面的经济风险。
第一个风险是造成实业经营困难,经济结构逆向调整。扭曲的金融体制和错误的金融政策在资金和实体经济之间挖了一道深深的鸿沟,成为压垮实业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二个风险是有可能酿成中国版的“次贷危机”。中国房地产价格已经连续上涨了12年,涨幅远远超过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的涨幅,而中国最近几年贷款利率上升的幅度、今年以来隔夜拆借利率上升的幅度,都远远超过了美联储当年迅速拉高利率的力度——在房地产泡沫的后期过快拉高利率,有制造中国版“次贷危机”的可能性。
第三个风险是,有可能酿成中国版的“欧债危机”。在预算软约束的财政投资体制下,在最近几年快速扩张的政府投资已经形成巨大的中央和地方债务。若迅速提高其债务成本或迫使其提前还款,则有可能酿成中国版的“欧债危机”。
第四个风险是,有可能酿成中国版的“亚洲金融危机”。如果上述实业风险、房地产泡沫风险和地方债务风险同时爆发,势必会引发热钱的迅速出逃,加速外部经济的不稳定,甚至在中国复制类似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
滕泰表示,希望央行的货币政策回归中性,降低实业融资成本,维护国家金融稳定。短期应尽快通过各种手段,引导短期利率价格下行,使隔夜拆借利率尽快回到正常水平。长期应按照三中全会的精神,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减少金融抑制,让利率真实地反映我国资金供求关系,推动实际利率下行,切实降低实体经济的运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