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评论 > 正文

刘纪鹏:注册制搞不好会搅乱股市 危及社会稳定(4)

www.yingfu001.com 2013-12-09 14:39 赢富财经网我要评论

  马晓河:化解产能过剩须进行体制改革与政策转型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在提交的书面发言中表示,中国的产能过剩正在向危险的边缘迈进,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大挑战,要化解产能过剩必须进行体制改革和政策转型。

  马晓河强调,要化解产能过剩必须进行体制改革和政策转型。

  首先,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消费是化解产能过剩的一种有效路径。当前,在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政府和企业利用公共权利和公共资源占有的国民收入份额太高。要通过改革切实降低政府、企业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还权于民、还钱于民,把花钱的权利、消费的权利给老百姓,让老百姓能真正增加收入,特别是让中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要从法律上保障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低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退休职工退休金收入增长不低于当年物价指数,这样才能降低投资率并提高消费率。同时,要加快投资体制改革,今后应严格控制政府投资总量和结构,限制那些超越经济发展阶段与消费关联度极低,但对政绩和部门地方资源配置权力影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将公共投资投向与消费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领域。

  其次,改革财税体制和干部考核制度,为产能扩张和GDP崇拜降温创造制度条件。鉴于地方政府财权事权不对等的压力,片面开拓财源,刻意做大GDP,以土地优惠、税收优惠等公共资源吸引投资者进入本已过热的投资领域,导致产能过度扩张。必须调整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权事权关系,中央政府在扩大对地方政府一般转移支付的同时,要将部分财税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让地方政府增加部分财权。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可将一部分地方政府的事权上收,比如借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可将大病医疗保险、社会养老保险责任上收到中央,实行全国统筹。在干部考核方面,要平衡和调整发展产业和公共事业之间的关系,把地方公共事业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环境治理等放在主要位置,降低经济发展在考核中的权重。

  再次,调整产业结构,用多种手段化解产能过剩。利用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科技进步政策,鼓励社会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就是发展工艺路线方面的高端环节、产品链环节中高端产品,这样可以将资本从产业的低端环节引向中高环节,既可以缓解产能过剩,又可以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另外,我国的产能过剩是由市场和非市场多种因素造成的,化解产能过剩也必须采取市场、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

  张晓朴:金融改革需要更多新型政策工具

  证券时报今日刊登了《聚焦2013证券时报专家委员会年会》专版。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晓朴表示,利率市场化改革将给银行业带来五个关键性变化,其中银行所有产品的价格都会随之而变,竞争格局加速改变。

  针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提出的“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的层次和产品”,张晓朴指出,金融创新产品,可以促进资金流向更有活力的经济领域,提高交易效率,是促使市场发挥配置资源作用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但同时也存在多个制约因素,包括金融机构自身的动机和风险管理能力、市场主体的财务软约束问题,均制约着市场功能的发挥,因此同时要提高监管有效性。

  同时,张晓朴表示,三中全会提到的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将给银行业带来五个关键性变化。第一,利差保护成为过去式,盈利模式需转变;第二,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将由市场决定,银行所有产品的价格都会随之而变;第三,银行业风险偏好和风险轮廓将发生改变;第四,货币政策的传导和实施将更多采用价格型工具,金融市场的价格基准重塑;第五,竞争格局加速改变,银行优劣分化。

  张晓朴强调,改革的推进实施需要重视和善用新型政策工具,其中,可以引入成本—收益分析、定量影响测算、压力测试等工具,以此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改革启动阶段,采用成本—收益分析论证改革方案的可行性;在政策制定阶段,借助定量影响测算预判政策措施的具体影响和效果,并据此调整改革的力度、节奏;此外,可通过压力测试判断改革潜在风险,做好风险预警和应急预案,切实守住风险底线;在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可借鉴“卢卡斯批判”思想,做好改革宣传和沟通,稳定好公众预期。全面提升政策制定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真正做到稳妥有序。

  根据定量影响测算,张晓朴指出,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存款利率扩大浮动范围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尤为突出,但只要妥善把握好力度、节奏,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影响是可承受的。

  张晓朴指出,金融改革成功的关键是要选择正确的改革路径,提高执行力,开展后评价,及时纠偏,注重引进创新的政策工具,对改革的时机和度要拿捏到位,同时,出台短期应对措施时,应该准确把握、紧急围绕改革方向,不违背改革的初衷,不要让政策伤害制度。与此同时,既要推进新的改革措施,也要注意巩固已有的改革成果。

相关新闻
  • 征稿启事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址导航 | 创始人微博
  • 赢富财经网:www.yingfu001.com 简易域名:简易域名 版权所有 翻版必究!Copyright©2008-2024 沪ICP备10023616号-1
  • 赢富财经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免责声明,风险自负。广告商的言论和行为与赢富财经网无关,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特别提示:赢富财经网不作任何“加入会员、承诺收益、利润分成”以及其他非法操作方式进行非法的理财服务。
  • 您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联系我们
  • 上海网警网络110工商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