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刘纪鹏在提交的书面发言中表示,推进注册制改革是我国股票发行体制改革取得的重大进步,一步到位并不可取,必须渐进推行,首先第一步就是要沿着监审分离的方向推进股市监管制度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树立市场的信心。
刘纪鹏说,任何发行审核制度的推行都必须与一国的市场机制、法制环境、投资者结构等条件相适应,否则就只会适得其反,造成一国资本市场的混乱,最终危及社会稳定。就注册制而言,其实施必须建立在机构投资者占较大比重、市场法制建设全面、对市场违规行为的处罚机制健全等一系列条件之上。而中国现阶段不论是市场机制、法制环境、投资者结构还是投资者保护法律体系建设、内幕交易等惩罚机制等各方面都无法与注册制的“鼻祖”——美国相媲美。因此,不宜采取一步推行注册制的方式,否则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样的核准制”走到另外一个极端——“走样的注册制”,最终只会使中国股市更加混乱,投资者利益受到更大的伤害。
刘纪鹏认为,在这个漫长的改革路途上,首先必须迈出的关键第一步就是改革目前监审不分的旧格局,取消现有的发审委,重新定位证监会和交易所的关系。合理定位证监会和交易所在监管中的关系是解决现今市场主要问题的根本点,也是目前我国推进注册制改革的关键所在。在刘纪鹏提出的股市改革32字箴言——“监审分离、下放发审、保留否决、程序审核、做实保荐、连带券商、真实供求、打包发行”,其中前16个字就是针对证监会和交易所的关系所提出的改革措施。
刘纪鹏强调,证监会要专注于监管市场众多的参与主体,行使监管权,实现职能转变。同时按照国际惯例将审核权下放到交易所,由其进行程序性、真实性和形式性审核,证监会在此过程中只负责监管交易所,必要时保留否决权即可。以后只要申请上市的企业合规、达到了上市的门槛、披露的信息真实有效,就应该让其上市,尽量将选择权交还市场,由投资人自己做判断,在公司上市的决策机制中重新强化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
陈道富:金融改革核心是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陈道富表示,金融体系向市场化转换的过程中,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跟市场的关系,而处理好这个关系的重点是发挥各自擅长的功能。
陈道富说,政府和市场不是对立的,而是分层融洽的关系。在金融体系改革中真正推进市场化,真正让市场主体发挥作用,形成一个稳健有效的体系,需要把政府跟市场的界线划分清楚。
他指出,金融体系改革面临两个重大问题,首先是金融系统要建立一个更加有助于资源优化配置的体系。金融体系需要解释经济运行阶段的变化,从原来集中资源来满足确定或者相对确定的投资领域的金融需求,转向激发各个主体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实现资源更加优化、更加精细地配置。
其次是如何处理金融风险的问题。金融体系在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同时,也吸收了实体经济的风险,需要有序、适时、可控和及时地管理和重新配置这些风险。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可以看出,试图通过实现金融体系的转化,来处理好金融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陈道富认为,金融市场的功能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原来金融市场被赋予了许多其他方面的功能,有产业方面的功能,有集中资源、调配资源的功能,有一部分财政功能,有产业政策的功能,甚至还有一部分宏观调控的功能。要让金融市场真正发挥作用,就是要让金融市场回归本位,即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
在陈道富看来,从根源上来划分,金融风险包括三个类型。第一类是纯粹反映实体经济层面的风险。经济体处在一个转轨时期,意味着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或者是增长动力要发生变化,有些资源错配需要转换,这种错配在金融体系里面会反映出来,会变成一种金融风险。
第二类是金融体系自身的风险。金融机构、金融体系越来越市场化,创新活动越来越多,但是管理体系仍然是建立在相对独立的基础之上,政府建立的是以“父爱”为主的管理框架,有很多行政性的手段和行政性的指标,其中会发生脱节。
第三类是整个风险承担体系脱节。金融体系中弥漫着道德风险和隐性担保,绝大部分道德风险最后都转到政府和中央银行,导致金融机构的责任和权利不完全对应,真正的市场约束无法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