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濡山:盘活大量民间资本的三步棋
过去35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大特征是:做强并坐大了中央级中心城市的利益,忽视并牺牲了中小城镇及农村的地方利益;因而今后经济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应当是,加速地方、特别是中小城镇及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事务,面向地方、面向农村实现从公共服务、基础建设到推动产业化、城市化各个层面的发展,实现资源配置由中央向地方、由国有向非国有、由大城市向中小城镇的重心转移,否则,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治理就会失衡,甚至不排除出现颠覆性的灾难。然而,这一改革策略的转变,需要大规模的资本及强有力金融服务工具为支撑。很显然,处于垄断地位的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引起不具备承担这一使命的“基因和体制”要素,显然是靠不住的。
目前整个商业银行看似资金紧张,实际上资本市场并不缺钱,大量的资金都“隐形”于民间;目前宏观经济尚不景气、民间借贷大大萎缩,很多资本投机炒作的机会也也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盘活民间资本并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金融改革的课题。有效的举措应当是走好三步棋:
一是开闸私人银行,让私人银行盘活民间资本,并直接为地方中小企业服务。有不少人士担心,开闸允许民间资本设立私人银行,容易酿成银行倒闭并加剧金融风险;其实,这种认识和担忧,是市场经济和金融常识很欠缺的无知表现,也是“宁可把肉烂在国有经济的锅里,也不施舍给非国有经济的盆里”的左的思想意识在作怪。事实上,法律及金融管理当局,监管和控制中小银行要远比“对付”大银行容易的多。更何况今天的中国还有很多特色的手段可以使用。比如:在设定中小银行管理运行的游戏规则后,可以采取国有银行参股但不控股的策略、可以采取不同资本规模实施不同备付金标准的政策、可以采取银行出资人关联企业不得贷款的“防火墙”等规则。
二是允许并规范地方政府发债权,逐步形成有自我约束和法治约束的地方政府发债及债务管理机制。完善这一政策并强化约束机制的关键在于,明确地方政府债务发行及使用管理责、权、利的高度一致,重点是在债务资金配置范围、决策机制和追责机制三方面砸到实处,杜绝以“集体民主决策”为名掩盖行政官员的个人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