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中一:积极稳妥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8月13日至16日,以“改革时代的地产新力量”为主题的2013博鳌房地产论坛在海南三亚举行。以“新”为关键词的2013博鳌房地产论坛,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最主要的思路,寻找新面孔、发出新声音展现地产行业新的力量。
建立长效调控机制朱中一(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积极稳妥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对粗放式城镇化发展模式的转型,必须要有一系列制度创新做保证。不仅要重视城镇化建设,更要重视环境,建立新型城镇化道路。建立新型城镇化对房地产业有四点要求,分别是要求房地产业科学定位、通过完善双轨制的住房制度,推动形成价格基本稳定的住房供需格局、加大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力度和积极引导商业地产、旅游地产等非住宅类地产的发展。
房地产长效机制应包括,抓紧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更多地采用税收、信贷等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来进行调控,又要在完善住房和住房用地供应体系、房地产税收制度、金融制度和推进住宅产业化等方面健全长效机制。长效机制的设计、完善都有一个过程,如我们希望地方政府不要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和房地产,而要通过产业带动来发展经济,这既涉及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财权匹配问题,又涉及到引进产业有没有条件等问题,非一年半载就能解决好的。整个长效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需要产业做依托巴曙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城镇化和整个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的经济发展的时期,以及不同时期它的主导产业它的那个时期的劳动力的主要的分布是直接相关的。城镇化必须要有产业的支持,而且受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和制约。
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主要就表现为劳动力在不同行业的重新配置。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一个是人口会继续从第一个支柱——农业,流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不同的城市的分布来看,可能二三线城市还有一个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任务,而在一线城市主要就是围绕服务业的提升,以及相关的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第二个要素就是时间,时间的节省和收入的提高,城镇化的发展会带来很多服务和休闲的需求。第三个线索就是空间,不同的产业选择在什么地方,它背后一个是产业的集聚,产业集聚在一起,有助于信息的交流,创新技术的扩散,降低产业运行的成本。
城镇化不是房地产化
陈淮(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的城市化带动了我们扩大内需,带动了我们经济改革,尽管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巨大的不足,在制度上、在基础设施的完善上,我们还能举出更多的不足,但是不论它怎么不足,也不可以把它概括为所谓的房地产化,这种认识是过于片面和不符合历史与客观实际的。中国房地产城镇化的红利,我们已经尝到了,并且还在不断的扩张和示范中。
2013年中国经济首位的目标上来理解,维护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保住国民经济增速的下限,防止通胀突破上限。2013年投资增长中,最稳定、贡献最大的首先就是房地产业。简单说,不论是维护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还是防止通货膨胀,房地产业在2013年首先是扮演一个正面,而不是相反的角色。(新.闻.晨.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