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伟认为,北京推出的这一“新事物”,目的是照顾中低收入人群,收入高于保障房的“夹心层”,如果未来供应量达到 7万套,且购买资格只是对应限购资格的话,可能会锁定市场起码15万需求,而30%的价格差距,可能会导致现在商品房市场需求中的50%-60%的潜在购买力离开当下的商品房市场,转而等待这种限价房源。
在张大伟看来,相比其他土地出让方式,自住型商品住房在土地出让之前的限制条件中,就约定了入市的价格,开发商根据自己成本和合理利润竞争土地价格,这不仅可以限制出让价格,也使土地不可能出现高溢价,对商品房住宅销售市场以及土地市场都有明显的调整作用。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则认为,无论是原来的“限价房”,还是如今的“自住型商品住房”,实质仍是经济适用房,但不同的是,后者准入门槛明显低于经适房,且供应量巨大,这必定冲击明年北京房价,有望稳住房价。但他同时提出了两个担忧,一是门槛低,则求者众,难免权力寻租,二是转让30%价格差额难于计算。
关于如何计算分配收益,张大伟也同样提出了疑问,即这部分房源属于商品房,但因为是限价房产,所以在后续满5年后再上市需要缴纳30%的收益,到时候如何计算收益,装修、税费、利息等是不是在收益里扣除,都会明显影响这类房源的申请人是不是真实自住。
此外,张大伟还强调,若这些房源供应量不够,和保障房一样很少人能够买到,那么这一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就会减弱。
关于新政对房企的影响,杨红旭提到了风险。他分析称,限房价、竞地价的土地出让方式,大大增加了开发商的风险,房市平稳上升阶段,项目利润较薄,房价已封顶,即便未来卖房时房价大涨,项目利润也已封顶。但未来房价下跌,则与其他项目一样难赚钱。(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