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0余年中国逐步对外开放的实践经验来看,对外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对外开放不但提升了国内标准,促进了各领域的改革与国际接轨,而且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规则制定也倒逼国内体制改革:比如20世纪80年代的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加入WTO前国有企业改革加快、金融改革等全面推开等,其背后都有对外开放的无形压力。如果上海自贸区打开了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大门,那么如下几个方面或将推动新一轮改革的浪潮:
第一,以贸易的便利化倒逼市场准入限制的改革。当前宜重新全面审视中国加入WTO时保留的限制措施,下决心加快仍然留有保护和限制措施的行业、特别是服务业的改革开放步伐,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电信业、邮政快递业、建筑业和法律服务等领域彻底放开市场准入,取消外资持股比例或经营范围限制,实现实质性开放。我们总结了当前国际市场反映比较强烈的限制领域如下:
银行业:外资并购中资银行持股比例单家不得超过20%,多家累计不得超过 25%; 证券业:证券公司外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 33%(目前实际已放宽到 49%),不得从事A股交易(目前已有试点有条件放开); 保险业:寿险公司外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 50%;电信业:必须与现有内资电信企业设立合资企业,移动、固话等基础电信业务外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 49%,增值电信业务外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 50%;邮政快递业:仅开放包裹递送业务,维持信件的邮政专营权,并限制外资企业的网点设立数量及经营地域范围;建筑业:外国建筑公司仅可承担外方出资或是中方因技术原因无法承担的项目;法律服务:外国律师事务所可设立代表处,但不得雇佣中国注册律师。
目前由美国主导的《服务贸易协定(TISA)》和《双边投资协定2012 年范本(BIT2012)》的谈判参与方在上述领域已没有外资持股比例或经营范围限制。在这些领域没有做到实质性开放,大大降低了中国的服务业和境内外投资对外开放水平,也使中国缺乏参与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谈判基本条件。这次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可能在区域内实现对上述领域的改革加快,进而形成倒逼机制,再逐步向全国推广。
第二,以投资的自由化倒逼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探索负面清单管理”将是未来制度改革的重心所在。所谓“负面清单”,即“法无禁止即可为”。相比现行的投资审批体制,这种“放权”无疑将大大提高企业的投资自由度。这种放权的法制化是必然的要求,需要从“顶层”强化对改革的法制保障。对此,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拟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内暂停实施外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设立及变更审批等有关法律规定的决定草案。
第三,以金融的国际化倒逼资本项目开放加速。目前,国内资本项目管理多年来形成“宽进严出”,可兑换管理的方式以前置审批和数量性的管理为主。由于资本项目可兑换法律法规不明确,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繁琐的审批环节。当前资本项目可兑换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是中国难以融入具有更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和投资新协定谈判的重要约束。如果要参与到新一轮的贸易谈判中,必须加快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制定透明、明确的资本项目开放规则。此外,国际经验也表明,资本项目可兑换后,仍然可以从金融稳定等角度对可疑资金、外债、短期资本流动等进行宏观审慎管理,从而有效防范跨境资本流动可能带来的风险,趋利避害,发挥好资本项目可兑换在多个方面的积极作用。
上海自贸区与前海等相比有何区别?
从“中国”二字看出自贸区的国家层面。从定义看,自贸区已从此前上海自由贸易区转变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中国”二字的添加将自贸区的试点意义上升到国家高度,而前海整体定位为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合作区,其定义和内涵明显更区域化。
辐射范围和区域面积:深圳前海对内依托的是珠三角经济群,对外依托的是香港经济体;而上海经济腹地是长三角经济体(GDP总量更大),具有更广阔的辐射范围。如果仅仅从区域面积来看,此次上海自贸区占地28平方公里,接近前海合作区的2倍。
定位以及发展重点:根据之前国务院的批复,将致力发展深圳前海的金融业、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产业以及科技文化创意产业,而上海更侧重于金融业、国际贸易以及航运。当然这与上海自身的显著优势分不开:近些年来,上海依靠在金融方面的独特优势在朝着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同时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物流中心。
从贸易的开放度来看,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将提出更丰富的与国际接轨的多元贸易模式,包括转口贸易、离岸贸易、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保税展示、大宗商品交易、技术进出口交易、跨境电子商务等。
自贸区红利有多大想象空间?
上海自贸区最大的看点在服务贸易。
首先来看看香港的服务贸易,一个小型开放自由的香港,或许是未来上海的样子,透过香港我们可以看到服务贸易的空间。服务贸易细分来看,主要包括金融服务、建造服务、商业服务、电子通讯及资讯服务以及运输和旅游等等。
香港最大服务贸易输出在于运输服务、金融服务和旅游服务;最大的输入服务贸易在于制造服务、运输服务和旅游服务。
中国服务业贸易增速显著高于全球总体水平。2012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达4705.8亿美元,同比增长12.3%。其中,服务进口继续保持较高增速,进口2801.4亿美元,同比增长18.2%;出口1904.4亿美元,同比增长4.6%,低于进口增速13.6个百分点。2012年世界服务贸易总额同比增速仅为1.8%,较中国低了10.5个百分点。自1999年后中国服务贸易增长均显著高于世界水平,服务进出口排名也由1997年的第13位上升到2012年的第3位,位于美国和德国之后。出口总额居世界第5位(前四位依次为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进口总额居世界第3位(前两位为美国和德国).
中国服务业贸易在国内和全球经济中所扮演的比重较小,与经济大国的地位并不相符。2012年服务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的比重为10.8%,较2011年增长0.5个百分点。全球横向比较来看,中国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占比还相对较小,不仅低于外贸环境类似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更是低于印度、巴西、南非等新兴市场国家,而欧美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占比均在20%左右,中国还有很大增长空间。从世界各地区服务贸易占比情况来看,欧盟27国占据了全球近40%的服务进出口份额,而美国更是以12.1%的份额居于首位,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还不到美国的一半,只占到了5.6%。
从区域贸易角度来看,2012年,香港、欧盟、美国、东盟和日本为中国前五大服务贸易伙伴。中国与上述国家(地区)实现的服务进出口额超过3100亿美元,占服务进出口总额的近三分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