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中国以前是以前的问题,因为他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不规范到规范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通常需要一个很大的事故来触动,这不仅仅是公司管理,不仅仅是政治体制、不仅仅是能源体制,包括环境也是如此,比如说海洋环境的污染,一次大事故,它就触动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健全,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的这种质的变化,通常需要一个比较大的事故来触动它,我觉得这回这个中石油的案子可能会成为一个触动点,触动今后整个国有的内部,再缩小一点,能源国企内部管理,对一把手的权力平衡,政府如何进行有效监管,可能会有个质的飞跃,从这个意义上它是有冲击的。
但是前面那个东西,我觉得冲击不大。
记者:关于中国开采页岩气这个,国内争论也非常的多,实际上效果也不是很好,您认为是否应该继续加大这个力度?
林伯强:其实应该这么说,大家应该耐心一些,美国也花了十年,才把页岩气做到今天这个规模,也就是说咱们不应该指望中国那么快,而且中国的情况可能比美国还要糟糕一些,比如说技术是美国的技术,很多人就说美国鼓吹页岩气是想把技术卖给我们,我们觉得这个说法不完全对,因为他不可能强加给我们,你要不想挖你是可以不挖的,人家,你想挖的话,你需要技术(09:22)那有什么不对,我从这个意义上讲倒没有什么。
但是中国的环境跟美国的环境毕竟有很大的不同,咱们随便举几个例子,水,水资源,因为页岩气开发要用大量的水,美国是不缺水的国家,中国是极端缺水的国家,这是个很不相同的概念,咱们就不讨论技术了,技术方面美国技术可以在美国用,能不能在中国用,我觉得也许可以,但也许还需要什么东西,抛开技术这个问题,水资源的问题,接下来行业垄断的问题,美国管道是独立的,中国的管道是中石油、中石化垄断的,美国的页岩气是由无数的小企业做起来的,中国的页岩气我们也希望今后是无数的企业参与,而不是仅仅中石油、中石化参与,如果是无数企业参与的话,今后他们要走中石油、中石化的管道,可能吗?可能做到若无其事吗?这都很困难的。
接下来就是价格体制的问题,比如天然气价格,目前针对增量,以后针对存量,这个过程到底有多长,我们是不知道的,所以说整体而言,就是中国有自然资源的问题,有体制的问题等等,所以他的环境跟美国的页岩气的环境很不相同。
但是倒希望说,现在就讲说中国页岩气不行,那我觉得为时太早了,我再重复一遍,美国用了十年,你指望中国两三年就把它干起来,这个想法是不对的,应该有更多的耐心,也就是说中国需要的时间可能比美国要更长一点,但不等于中国页岩气就没有前途了,不能这么说。
记者:谢谢林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