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日本相比,日本2012年9月末,企业债务是252%,居民债务是77.4%,政府债务是231.4%,大大高于中国。中国这些债务里面比较显著的是中国的企业债,当然企业债的统计也是没有什么特别权威的根据,根据大多数投行一般的看法,认为中国的企业债,社科院的研究是110%左右,有些地方研究的是150%,160%,甚至更高,这是投行的一些看法,中国的债务超过了100%,在120%以下,在全球名列前茅,其他的债务情况相比来讲是比较好的,这一项是比较危险的,比较高的。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中国是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中国的储蓄是别的国家不能相比的,也很难简单的说,由于我们企业的债务很高,一定会出现债务危机。
我认为最危险的,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地方政府债,到底是多少首先我们不知道,这是很糟糕的事情,这些人得了病没有我们不知道,各项指标是多少,我们也不知道,特别希望统计部门对这个事情加以高度关注,给我们提供数字,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我就不重复了。我认为现在最危险的情况是我们不知道实际情况是什么样子,我们也不知道地方政府未来的偿债能力是多少。我之所以害怕,是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的感觉,我们跟地方政府打了这么多年交道,地方政府有没有还债的意愿,有没有还债的能力,我表示怀疑。
大家对影子银行的活动比较关心,我画了一些图,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就不多讲了,我讲比较中国、美国各个方面到底有什么不同,只讲一下结论。
从目的上来讲,美国的影子银行的活动目的是转移风险,我给低收入者提供了住房抵押贷款,我赶紧把住房抵押贷款卖掉,卖给投资者,风险就转移走了,这是美国发展影子银行非常重要的动机。通过这个方法可以进一步增加自己的贷款能力,提高他的杠杆率,我把我借给人家的贷款卖掉了,钱又回来了,我还可以接着贷款,还可以把它卖掉。所以两个目的最突出,一个是转移风险,一个是提高杠杆率,挣钱多。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是揽储,高息揽储,至于产品是怎么回事,谁为产品负责,说不大清楚,有些银行可能通过理财产品给你7%的回报率,你就把钱存到我这儿来了。这个钱可能转到总部去了,总部来统一支配了,至于那个投资项目是什么可能不大清楚,中国最突出的是揽储问题,当然也存在增加贷款能力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方法,规避75%的贷存比,这是中国银行搞影子银行活动非常重要的动机。
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证券化程度不一样。美国影子银行是高度证券化的,债务链条是非常长的,我把这个资产卖掉了,卖给你了,你加加工,又搞了一种金融产品,卖给另外一个人,另外一个人加加工,又卖给谁,最后可能卖给中国银行,卖到咱们这儿来了,至于最后接受贷款的人是谁我们都不知道。中国还没有这种能力,创新能力还没有这么强,债务链条比较短,既然债务链条比较短,风险也可能比较低。
在什么环节会出事?在美国最基本的是借了次贷的,既没有工作,又没有收入,又没有资产的人借了贷最后还不起,和次贷相关所有的资产价格就下跌,于是引发了一场金融危机。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货币市场错配的问题,在美国很多购买金融衍生产品的人或者机构,不是最终投资者,而是中间商,特别是所谓的“SIB”,他自己要从货币市场筹钱,这是短期的资金,购买一些衍生金融产品,这些产品是长期的金融产品。你就要不断的从金融市场来筹钱,到期了就筹,到期了就筹,一旦市场情绪发生变化,人家不愿意在货币市场注入资金了,马上就会出现流动性紧缩,马上就会引发一场严重的危机。
中国有没有这样的问题?我一直比较担心,从现在看来,中国的影子银行卖衍生产品这是短期的,原来是三个月,后来是六个月,怎么倒呢?大概还是主要通过储户来倒,你再接着买吧,是这么维持。也有一部分可能是从货币市场去投资,但是这个似乎不是特别严重。从货币市场投资的,可能是跟银行的期票业务有关,可能影子银行的这种活动,金融理财产品不一定引起货币市场的期限错配,可能是票据业务引起货币市场的期限错配。总而言之,危机不一定从什么地方发生,如果你能预测到在哪儿发生,你就成神人了。大家认为最关心,等这个事出了以后,你再去分析,这种出事是必然的,所谓的事后诸葛亮,经济学家仅能是充当事后诸葛亮。
钱荒的问题大家在图上可以看到,7月份,7月13,7月14的时候,银行间拆借市场的利息率是急剧上升了,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不是非常严重,跟美国2007年,2008年8月份银行间拆借市场利息率急剧上升的情况相比呢?我觉得似乎还不能这样相比。分析一下原因,事后来看可能清楚一点,这里有一些基本事实。5月9号,央行宣布发行100亿3个月期的期票,这是收紧流动性了,5月份财政存款才上交4632.5亿,这也是造成紧张的原因,减少供给,还有所谓的月末拉存款,月初增加准备金,端午节增加备付金等等这些事情都发生了,央行在这期间发了1140亿央票。这样的情况下,银行间拆借市场对资金的需求有许许多多的原因,很多原因是偶发性的原因需求增加了,在这个时候,央行恰恰没有满足这种需求,倒抽紧了银根,或者做了一些抽紧银根的表示,于是造成恐慌,谣言四起,银行间拆借利率上升了。这种短期货币市场的急剧上升,跟美国引起危机的短期上升性质是不同的,有一定的偶然性,到底怎么评价这个事情呢?我这里就不多评价了,是压力测试?我不知道,是否是判断错误?我也不知道,是否是沟通有问题?我觉得沟通肯定是有问题的。
回过头来总结一下中国的影子银行风险到底是什么?这个事情应该实事求是,概括来讲,影子银行产品很大程度上是变相揽储,资金由总行统一使用,理财产品即便会出问题,风险实际还会由银行承担。尽管这个出了事了,这个银行绝不会说我不管,为了他的信誉他会管的,这是中国特色。理财产品的推出和规避75%的贷存比的规定有密切的关系。中国理财产品的最终持有者是储户,而非SIV这样的中介机构,对短期的货币市场的依赖度不是特别高,理财产品的期限错配问题同传统银行的期限错配问题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商业银行也有这样的问题,理财产品这个问题可能严重一些,但是似乎没有本质区别,应该不会马上造成严重的问题,银行现在高息揽储,贷出去的钱是否能支付本息,这是最大的问题,中国的正在结构调整阶段,许诺7%的回报,经济增长是否能支持7%的回报,这是很大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虽然可能不会爆发急性的危机,但是可能会爆发慢性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