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怕”存款利率放开 影子银行或将“穷途末路”
理财产品市场野蛮生长、民间借贷市场乱象丛生……这些都是在灰色地带游走的影子银行饱受诟病的重要原因。
央行决定自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这意味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关键一步,步伐快于预期。多位专家和银行业内人士认为,虽然此举并不能彻底解决目前影子银行的一些问题,但是传递了监管层整顿影子银行的重要信号。
专家表示,贷款利率下限规定取消后,各银行今后必然开展低利率竞争以确保贷款客户,使更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影子银行的扩张也将得到一定抑制。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未来利率管制不断放开,影子银行作为融资中介的优势将逐步消失,其一定程度上得以存在的“温床”——利率管制将不复存在,这一系统生存的生态环境将剧变,迅速膨胀的影子银行或走向“穷途末路”。(中国证券报)
削弱影子银行中介优势
分析人士认为,在各界越来越担忧僵化的利率管制或导致“影子银行”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央行此举是利率市场化迈出的重要一步。此前,影子银行利用自身独有的融资中介优势,通过高利率的金融商品或银行理财产品募集到资金,投向许多房地产项目以及实体经济之外的许多领域,埋下了众多隐患。
所谓影子银行又称平行银行系统,是指游离于商业银行体系之外,未受到相应的金融监管,但又从事融资贷款业务的金融中介。不同国家的金融体制不同,影子银行的形式也有所不同。在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较少,影子银行业务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银行从事的表外业务,如银信合作、委托贷款、理财产品、信托理财、金融租赁等;二是非银行民间金融活动,如私募基金、地下钱庄、民间借贷等。专家认为,影子银行的业务委托代理链条较长,资本金不足,杠杆比率高,运行方式不透明,资金风险管理欠缺,且客户风险意识相对不足,风险承受能力较弱,因此,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意外,都可能形成较高的违约风险。
耶鲁大学教授、经济学家陈志武认为,利率管制、人为压低利率是近些年影子银行业务发展迅速的根源。“信托产品的回报率基本跟市场上真正的资金供需关系匹配,所以中国的利率水平应该往这个方向靠拢。”
陈志武认为,由于利率管制,中国的信托市场和银行市场形成了“利率双轨制”,之前的银行利率被人为管制很严,只能在一个很小区间浮动。相对而言,信托市场受到的资金价格管制是比较少的,造成过去几年影子银行、信托市场远远更发达,银行市场相对萎缩。为了改变中国金融系统这种扭曲的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大力推动利率市场化,放松对利率、信贷资源的管制。
多位专家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利率市场化再提速,商业银行定价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金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储贷形式更为灵活,这将会削弱影子银行在部分信贷领域作为融资中介的比较优势,并促使影子银行不断在新领域进行业务创新,经营方向的转移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将衍生更多的金融风险。另外,利率市场化加快,影子银行业务渠道更加复杂,借助金融衍生品等创新工具,其业务蕴藏的风险趋于隐形化、深层化,监管机构往往难以准确地评估影子银行的风险,实施有针对性的监控。(中国网)
利率化改革出台 银行股好日子已到头迎“大考”
央行日前宣布,自本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对此,分析认为,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银行业依靠高息差赚高额利润的日子将难以为继,银行的好日子已经走到了头,银行股迎来“大考”。
利率化改革出台 银行盈利空间受压
央行7月19日晚间宣布,经国务院批准,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专家表示,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金融市场竞争将加剧,银行业高息差将难以为继,盈利能力面临重大考验。
据了解,央行本次决定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措施最引人关注的有二条:一是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二是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
“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金融机构与客户自主协商定价的空间将进一步扩大。”央行有关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强调,此举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并不断提高自主定价能力,转变经营模式,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居民的金融支持力度。
分析认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与之相关的各个主体间会重新进行利益分配,形成新的利益格局。对中国的银行而言,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其受特惠政策保护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将不得不学会自己在市场里找饭吃,而不是仍然在政策的襁褓里无忧无虑地运作。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认为,随着利率市场化和直接融资的推进,银行息差可能缩小,利润增速可能下降。有分析预计,今年上市银行净息差将比去年小幅下降15个基点,拉低净利润增速约5个百分点,成为银行净利润增速明显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利率市场化以后,资产证券化等步伐相应会进一步加快,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挑战更大,很多项目都不算在贷款项下,银行也会面临利率期限不匹配的问题,而且没有避险的手段。”银行界人士担忧地指出。
一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仍延续传统“吃利差”的盈利模式,银行的净息差普遍在250-300个基点(2.5%-3.0%),让银行业“旱涝保收”。由此给银行业带高额利润,银行业也被指“与实体经济争利”。
好日子已走到尽头 银行迎“大考”
根据上市公司财报,2013年一季度16家上市银行净利润合计达3071亿,但2469家上市公司总共实现的净利润不过5500亿元。银行行业净利润占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比例的55.84%;不过,与以往高增长相比,银行业风光不再,利润增幅下滑、不良贷款猛增成为主旋律。
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银行净利润平均增速降至20%以下,仅15.46%。较去年同期平均增幅30.91%下降近一半。16家银行中,增幅最高的是兴业银行(9.37,-0.32,-3.30%),其净利润同比增长也不过32.44%;与去年同期高达58.74%增幅相比,增速下降了26.3个百分点,较2012年的36.12%增速也下降了3.68个百分点。
16家上市银行中,2012年同期净利润增幅在10%以下的仅有2家,然而,这一数据在2013年增加至4家;净利润增幅在30%以上的多达10家,而今年一季度仅剩下兴业银行一家。去年净利润增幅还分别高达47.70%、42.74%和41.08%的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和光大银行,今年一季度这一增速己经下降至仅有20.09%、4.67%和16.09%,连去年的一半都不到。
而在利润率增幅大幅放慢的同时,银行的资产质量问题也浮出水面。不良贷款短短三个月内双升明显。截止一季度末,16家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总计4240亿元,较年初增长了219亿元,而2012年全年不良贷款余额增长了324亿元,三个月的增加额已相当于去年全年的68%。
“经济增速放缓趋势决定了银行业的高利润时代已成过去时。”业内资深人士指出,从长期来看,银行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货币扩张性投放和不断为房地产、土地等“资源金融”提供信贷这“两条腿”。然而,我国经济未来主要任务是“瘦身”和“健身”,这“两条腿”恐怕都走不动了。
有业界人士对《投资快报》记者表示,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的深入,以及在此背景下的金融脱媒进一步加速,将对银行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一季度上市银行利润增速放缓,说明银行盈利前景已发生变化,利率化改革出台将继续压缩银业获取较大利润的空间,银行的好日子已经走到了头。
银行的高风险时代来临
近年来,银行业高利润的争议一浪高过一浪,似乎业绩越好,声誉反而越差。有人不满地指出,“2500多家上市公司的利润还不如16家银行!中国银行(2.64,-0.02,-0.75%)业利润占全球三分之一!银行员工薪酬是私企的6-15倍!
不过,业内资深人士指出,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经济周期波动和人民币国际化浪潮的冲击下,如何实现转型已成为商业银行必须面对的挑战。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全面推进利率市场化之后,曾引发大批银行倒闭。
与时同时,银行业面临了巨额的资本缺口。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前不久撰文指出,近5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年平均增长率达20%,资本消耗年平均增长则高达25.8%,商业银行通过外源性融资方式补充资本约1.33万亿元。他预计,在5家大型商业银行保持现有的增长水平和内源融资比例的前提下,2017年资本缺口累计将达到1.66万亿元;如果利润在现有水平上下降30%,则资本缺口在2014年达3836亿元,在2017年则累计达2.82万亿元。
而2013年一季度财报,根据银监会新的资本管理办法计算后,除工商银行一季度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略升外,其他四大行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都较上年末下降不少。其中,农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1.98%,较年末下降103个BP,核心资本充足率9.27%,下降33个BP;建设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69个BP,核心资本充足率下降40个BP。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张茉楠表示,中国“过度工业化、过度出口依赖、过度投资驱动、过度粗放增长”的增长模式难持续,经济潮涌退潮之后,银行业资产负债表恶化趋势将会在未来几年内进一步显现,银行高风险时代可能来临。(投资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