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决定存款和贷款的基准利率。此前,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下限是基准贷款利率的0.7倍。由于下限利率较高,此前银行多倾向于给呆账风险较小的大型国企。民营企业无法从银行贷款,只能以高利率向投资者和资金充足企业借款,“影子银行”问题日益膨胀。
贷款利率下限规定取消后,各银行今后必然开展低利率竞争以确保贷款客户,使更多资金流向民企,从而有望达到抑制“影子银行”扩大的效果。
【《日本经济新闻>7月20日报道】中国央行宣布取消贷款利率下限。在国际市场越来越担忧中国僵化的利率管制导致“影子银行”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央行此举等于向利率市场化迈出了重要一步。中国政府将积极推动金融改革,纠正经济体制中的弊端。
中国僵化的利率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影子银行”得以存在的温床。利用高利率的金融商品(理财产品)募集到的资金一般被投到房地产开发项目上。由于央行限制银行对房地产业的贷款,这些资金绕过银行流入地方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导致泡沫出现。
但放开利率后,银行间竞争将加剧,竞争中失利的银行可能倒闭,对这一点也要防范。实际上,银行一旦倒闭,中国政府也会保护储户,但在储蓄保险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放开利率,有可能造成社会不安。
【日本《每日新闻》7月20日报道】中国决定推动贷款利率自由化,其背景在于“影子银行”扩大问题引发诸多担忧。不过,从现状看,以贷款利率(一年期6%)下限(0.7倍,4.2%)进行贷款的银行几乎没有。新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否便于银行资金更多地流向实体经济,其效果是个未知数。
在中国,“影子银行”曰益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担心这可能会引发类似日本上世纪80年代的泡沫崩溃现象。由于中国的利率固定,银行仅向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贷款就可以获得6%左右的利差。因此,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只能以高利率向其他机构借款。
贷款利率自由程度增大有利于银行以与风险相适应的利率贷出资金。
不过,由于存款利率没有同步实现自由化,银行果断下调利率的可能性较小。有人怀疑贷款利率自由化的效果。
循序渐进控制风险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7月19日报道】
中国央行取消了关于银行贷款利率的规定,进一步接近于让市场来确定信贷价格。
这一决定规定,银行可收取低于官方基准的贷款利率。这实质上创造了一个能让银行对低风险投资的贷款打折而对高风险投资的贷款收取较高利率的市场。
但分析人士称,央行对贷款配额的控制意味着资本依然无法在经济中自由流动。
“他们只走了全程的一部分,但中国在这件事情上不敢一步到位,”纽约MES咨询公司总裁、中国货币监管部门的长期顾问保罗.马尔科夫斯基说。
在中国经济正遭受一年来增长最慢时期之际,允许市场自由为贷款定价和只向最有前途的项目贷款有可能导致成千上万效益欠佳的国企失去资金来源。
与此同时,关于储蓄利率上限的规定——许多分析人士预言它会在今年取消——制约了银行真正对经济中流通的货币定价。银行不能控制储蓄利率意味着它们不太可能大幅降低贷款利率,因为那会引起它们自身的贷款利润受到挤压。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7月19日报道】
中国今天取消对银行贷款利率的一些管制措施,以此来加大对其日趋衰弱的经济的调整力度。
这是迄今为止体现中国政府打算改变银行运作方式并让市场力量发挥更大作用的最明确信号之一。
此举让银行可自由地向私营企业主贷款,政府希望以此鼓励创新。这也是更广泛的经济调整战略的内容之一,调整旨在让经济摆脱由投资刺激的增长,减少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
不过政府未取消对贷款利率设定的上限,也未调整存款利率上限,经济学家说,这两种举措会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瑞士信贷银行的经济学家董涛说:“这是中国放松对利率的控制的开端。取消贷款利率下限的意义不及取消存款利率上限的意义,不过我认为几个月后,后—种情况也会发生。”
专家说,由于大多数银行目前的贷款利率已高于央行设定的下限,今天宣布的举措能否立即让贷款利率出现下降仍是个未知数。
【《日本经济新闻》 7月20日报道】这次中国央行没有改变存款利率的上限,存贷款的基准利率仍存在。因此,有人认为这一举措对“影子银行”的遏制作用效果有限。
中国取消银行贷款利率的下限,可视为向金融改革迈出重要一步,但步伐还不能说很快。包括存款利率在内,要把利率的自主决定权完全放给商业银行,靠银行的自由竞争来决定利率水平,保护储户的储蓄保险制度就必不可少,但至今这一制度仍未完善。中国政府准备在可控的范围内分阶段地推进改革。(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