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的方式和门槛不明确,是城商行迟迟未能IPO的主要原因。2011年底,深交所发布了一份《关于城商行发行上市问题的调研报告》,其中表示,推动特色鲜明、定位清晰、运作规范、盈利能力强的优质中小银行上市利大于弊,但也需要探讨针对中小银行的特点,确定“适中”的上市标准。
《报告》称,三类中小银行可以作为重点关注和研究的对象:通过综合经营和跨区域经营,整体实力较强者;在服务中小企业、微型企业方面核心竞争力明显,已经形成明确市场定位且成长较快的城商行;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城商行,如地处欠发达地区,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群体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且自身又能获得较好经营绩效的城商行。
然而,时至今日,“适中”的标准都未能付诸白纸黑字,城商行IPO大门一直未开。
这样的静默,却让各家银行感到不安。包括上海银行、成都银行、徽商银行、东莞银行等在申报A股IPO的城商行纷纷传出提交H股上市计划的消息,不仅如此,有消息称,大连银行、哈尔滨银行、龙江银行、南昌银行等多家未在A股排队的银行也考虑准备H股上市的计划。
“之前,证监会曾明确表态鼓励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在这方面相信他们会持宽容、支持的态度,但在真正审批时可能不会大规模地放行。”香港一家中资券商董事总经理对记者表示,“事实上,从市场表现来看,目前并不是赴港上市的最佳时机。港股市场银行股的股指较低,发行压力较大。”
一定会来,“打新族”有动作
尽管IPO重启时间还没有最后敲定,但“打新”资金已蠢蠢欲动。
“趁着现在市场表现好,准备获利了结一些,再调仓换股腾挪一下资金,准备等待新股的到来。”杨斌至今仍保持着“打新”无亏损纪录,他对此次重启后的“打新”收益保持极端乐观的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机构资金已在市场打下“埋伏”。近期不少发行的债券基金在招募说明书里加入了关于“打新”章节。此外,有媒体报道称,保险机构也在囤积资金等待新股开闸。
“虽然证监会和交易所严防死守新股首日被爆炒,但事实证明这很难做到。”杨斌说,“如果现在IPO重启,根据目前的市场走势,发行市盈率肯定不会太高,这为二级市场预留了上涨空间,在新的政策护航下,破发风险减小,后顾之忧都没了。”
新股发行改革征求意见稿规定,“发行人控股股东、持有发行人股份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应在公开募集及上市文件中公开承诺:所持股票在锁定期满后两年内减持的,其减持价格不低于发行价;公司上市后6个月内如公司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的收盘价均低于发行价,或者上市后6个月期末收盘价低于发行价,持有公司股票的锁定期限自动延长至少6个月。”
不过,杨斌也看得很明白,新股的“低风险收益”不会一直持续下去,随着机构对于规则的熟悉和掌握,新股收益率会越来越低。
“鉴于各方势力对新股虎视眈眈的态度,不排除证监会真的采用20家批量发行,这样能够分散打新资金,防止新股首日爆炒。”上海一家券商资产管理部人士则认为,在证监会改革思路之下,此次“打新战役”或许没有预想中那样容易。(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