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吹泡沫?
在私募谨慎、公募乐观的看涨潮流中,有少数的基金经理开始担忧股价透支未来成长性。
记者采访的公募基金经理给出了一堆看好成长股的理由,但一批追求绝对收益的私募等机构投资者则认为这是公募群体在集体吹泡沫。
“现在就是经济弱复苏,利率比较低,资金面宽松,基金买股票不敢买低估值的周期品,只能搞成长股,所以才会出现成长股的估值泡沫。”深圳一位追求绝对收益的投资经理称,目前成长股的筹码都集中在基金手中,只要行业景气度还在,公司增长趋势往上,锁仓持股吹泡沫的问题并不大。
“海康卫视700亿市值,大华股份400亿市值,这已经是贵得非常离谱,市值能膨胀到这种程度,玩的就是击鼓传花的游戏。”上海一位曾担任基金经理的私募总经理认为,虽然成长股今年业绩增长达60%以上,但股价已经反映了高速增长的预期。如果继续持有这些股票,已经是业绩风险不对称。
这位私募总经理认为,撇开高估值来看,成长股是否能兑现高增长还要打一个问号。以海康卫视和大华股份为例,订单大部分来自政府采购带来的需求旺盛,但政务的需求会有天花板,长远看不具备消费品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这两家公司都是安防视频领域内的公司,市场占有率不到15%,其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行业景气度,采购来源主要是政府采购。以此来看,行业本质上是高科技制造业,而不是消费品。”
在这位私募看来,A股中有不少值得借鉴的案例,“例如,政府推动智能高压电网建设,天威保变(600550.SH)、特变电工(600089.SH)由于政府投入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增长。但随着行业景气度回调,2009年股价和业绩曾出现大幅下跌。”圈内另外一位私募亦认为资金追捧成长股已经到了疯狂的程度,其退潮风险值得注意。“现在资金都在狂炒电子股,但电子股的景气周期并不长,门槛也不高,增长的可持续性值得怀疑。例如,莱宝高科(002106.SZ)曾是2010年的大牛股,被市场看成是订单确定、业绩增长确定,但如今已经跌得一塌糊涂。”这位私募认为,即便成长股增长再快,估值也会有天花板,一旦泡沫破灭,这些资金将很难从中小市值中从容撤退。
在私募谨慎、公募乐观的看涨潮流中,有少数的基金经理开始担忧股价透支未来成长性。
“持续成长的公司,只要基本面不出事,每年都会有一个理性的上涨幅度。如果某一年严重透支,就会导致未来一年不涨甚至是有所下跌。”前述明星基金经理举例,2010年成长股估值飙升至50倍,2011年业绩增长,股价横盘。按照那句俗话“出来混,迟早要还”,这位基金经理认为目前的成长股已经到了非理性程度,已经在透支2014年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