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坐主人位,我坐他斜角。餐垫上,每人跟前放着三个透明便当盒:玉米、红薯各一小块,素炒白菜,山药片炒丝瓜,一份粥;中间两碟,草莓和小圣女果,是餐后水果。这可能是1994年4月“与FT共进午餐”栏目问世后,800多顿午餐中最精简的素食。
喝粥,我尝了白菜和丝瓜山药片,清淡,几乎无盐。我对老刘说,他比照片上瘦了不少。他笑笑说,到了我这个年纪,得注意了。我笑了,这个年纪,还不到四十。
其实,刘强东的第一次创业与吃有关,还在大学毕业前。开餐馆,潜意识里或许与补偿童年的饥饿感有关。贫瘠的年代,吃上一口肉, 要等上大半年。食物令他满足、充满安全感。
老刘指着最小的一碟:“这是我老家的小鱼,宿迁来的。”我夹起一条小鱼响应,尝了尝,味同我浙江老家的小咸鱼干,就粥最好。
粥盘已见底。我将话题引回京东。我告诉老刘,前些时候有用户在网上抱怨京东的投递服务。采访前,我在京东上订了套书,测试“211限时达服务”(中午11点前下单,当天送达;晚上11点前下单,隔天上午送达。)我晚上6点多下的单,次日上午9点多就收到了书。老刘听着,没说什么,神色是满足的。据说老刘经常在上午10点58分最后极限下单,看京东物流能否扛得过去。
中国电商圈内,刘强东有霸气的名声,不惜与同行近身格斗。不过,在老刘看,他有霸气的资本。连续九年,京东保持了年均200%的极速增长。现有员工 3万多人,其中配送员1万多人。去年,京东商城经手入库的商品,已超过200万种;在中国各地的仓储规模,已超过100万平方米。若以央视新大楼“大裤衩”打比方,其总建筑面积47万平米,京东的仓储空间比两个“大裤衩”还大。
“去年,京东平台交易额超过600亿人民币。今年应超过1100亿。”老刘说。
我问,淘宝全年交易额多少。老刘答,他们自己说,1.1万亿。
对京东,刘强东有自己的“五年计划”:“五年后,我相信京东会成为中国最大的零售集团,不管是线下还是线上; 五年后,我们的物流和技术平台将带来巨大收益;五年后,我们会提供基于物流和电子商务平台的金融服务。”
老刘吃得慢,我已进入玉米与红薯阶段,并不时抓草莓往嘴里送。与常规的“FT午餐”不同,我们的对话几乎不涉及美食。我问老刘,仓储库存能准确预测吗?老刘答,京东的预测精准度已很高,超过90%。不过,因季节、商品生命周期,还有环境变化等因素,“也有测不准的时候,前一时期,北京严重雾霾,大家抢购空气净化器,我们就跟不上了。京东的库存周转率只有30多天。这在全球零售物流行业中,都是一流的,和亚马逊和沃尔玛同一个水平线上。苏宁、国美、当当的库存周转率都在60-70天,几乎是京东的一倍!”与大多数中国企业家不同,刘强东似乎并不介意直接议论竞争对手。
去年6月18日,京东促销日,当天的下单量超过150万。 我问老刘,你自己网购吗?
“至少90%通过网购!我自己下单。过去7、8年,我在网上累计的消费有100多万吧。最大件的,是台电视机。前些时候,给父母在老家买了个房子。客厅较大,我花了79996元买了台80英寸大电视机。”老刘网购大部分在京东下单,偶尔也去竞争对手那里体验一下。
办公室很静,老刘低着头,啃玉米。我知道,老刘每年必须当一回送货员。他说,今年他送货那天,有高管发微博,事先透露了消息,最后就没去成。去年那次,送了一下午,20多个包裹。“我们的配送员,绝大部分是外地的,一半以上来自农村,多来自四川安徽湖南河南河北。配送员这活,城里人不愿意做。你问, 人手够吗?当然不够。到2017年,也就是下一个五年计划,我们的员工应超过10万人,配送员应在5万人以上。”
这顿午餐,虽跳过了最精彩的点菜环节,倒省出很多说话的时间。我清空眼前所有的餐盒,等待老刘完成他的工作。
中国企业家是中国最折腾也最累的一拨。我问老刘,平时如何放松?“晚上如果没应酬,就去游个泳;周末若没安排,去钓个鱼。如果双休日都有空,就开着车去沙漠,周五晚上走,周日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