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评论 > 正文

宗庆后:中国首富的新探险(5)

www.yingfu001.com 2013-05-06 12:05 赢富财经我要评论

  但娃哈哈的成功并非只赖于宗庆后的令行禁止,真正的武器,是宗庆后创造的纵横短缺时代的“非常营销”,把经销商和娃哈哈利益捆绑在一起的销售渠道“联销体”,他对效率无休止的追求、对细节偏执狂似的把控,以及把工作当做生活乐趣的作风。

  特别是最后一点,宗庆后就是工作狂这个词的注释,在现任娃哈哈党委书记的吴建林看来,从娃哈哈创建到如今成长壮大,宗的这种风格一直没有变过。吴建林1989年从浙江大学企业管理专业毕业加入娃哈哈,按公司规定,大学毕业生必须先到车间锻炼,报道当天,吴建林就下了车间。当时正是娃哈哈营养液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的时期,全公司只有四五十人,加班干活是常事,基本没有休息日。

  吴建林没有抱怨,因为他发现,老板比他还要忙得多。午休时间,如果没有其他工作,宗庆后就会跑到车间,帮忙给营养液打包装;中午有外面的车子来拉货,他就跟着员工一起装货。办公到晚上11点,宗庆后还要开半小时车,到工厂转一圈。

  宗庆后进车间不是做样子,他总能在巡视中发现问题。工厂买设备,他从来都是亲自把关,这让他熟悉设备的优缺点,生产中能发现问题,也能提出技术改进方案。做娃哈哈营养液,红枣、山楂等原料需要煎煮,分先后两次。第一遍煎好后,液体用于提炼营养液,煎煮锅里剩下的原料被视为废料。看到锅里煮过的红枣外观依然完好,宗庆后吃了一个,发现还是甜的,他很懊恼。还有甜味的“废料”,意味着原料使用不充分,也被宗庆后视为一种浪费,他立即要求改进技术。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在娃哈哈,宗庆后比技术人员都熟悉机器设备,现在宗庆后完全可以称为机械专家了。“做一个部件,该怎么做,我都跟他们说的清清楚楚,因为我是从小做大的,自己首先要搞清楚才会做,”吴建林说,对这一点宗庆后当仁不让,“我是公司最内行的人。”

  “老板很节约,哪怕浪费车间里的一个标签、一个瓶子,他都会很不舒服,”吴建林认为“娃哈哈就是这么‘熬’出来的。”

  对宗庆后而言,成就娃哈哈是梦寐以求的事业,他沉浸其中、乐此不疲,宗很少休假,每年有大半的时间奔波在外。

  跟老板出差,是娃哈哈员工的“苦差”。娃哈哈企业研究院副院长李言郡算是“苦主”之一。4月初,他刚跟宗庆后从外地考察回到杭州。出差3天,每天都是早晨6、7点出门,晚上11点回酒店,中间几乎没有休息时间。考察间隙,还要去看市场,如果是周末,遇到大超市不营业,也要去看小超市。离开时,总会拎几袋样品回去。终于可以趁吃饭时间休息下,老板又交代了新任务——刚刚吃的菜泡饭不错,是不是可以研究下?在娃哈哈工作了17年,李言郡早习惯了宗庆后的做派,“他精力旺盛于常人。心里一个概念,就是工作。”

  某种程度上,宗庆后是在弥补年轻时“被浪费”的岁月。18岁,为减轻家庭负担,初中毕业的宗庆后下乡到了舟山一个农场,数年后又转到绍兴的茶厂。在农村一待就是15年。1978年,宗庆后33岁,顶替母亲的工作返回杭州,在校办工厂做起了推销员。直到42岁,人到中年,他抓住机会,靠14万借款,从卖4分钱一支的冰棍开始了自己人生中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创业。

  娃哈哈的大部分员工和老板一起,经历了企业从小到大的过程。宗庆后和接受采访的娃哈哈员工都说,很少有人主动离开娃哈哈。宗庆后拿出一部分股份,分给了大约一半的娃哈哈员工。“我现在给他们1块钱的股份,每年可以分8毛钱。”娃哈哈一直保持中国饮料企业中比较高的利润率,员工从分红中获利不少,有些员工甚至年收入的50%都来自于分红,但股份并非完全归员工所有,而是和娃哈哈员工这个身份捆绑在一起,“你离开就要退出,全还给你。”

  1...23456...11
相关新闻
  • 征稿启事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址导航 | 创始人微博
  • 赢富财经网:www.yingfu001.com 简易域名:简易域名 版权所有 翻版必究!Copyright©2008-2024 沪ICP备10023616号-1
  • 赢富财经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免责声明,风险自负。广告商的言论和行为与赢富财经网无关,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特别提示:赢富财经网不作任何“加入会员、承诺收益、利润分成”以及其他非法操作方式进行非法的理财服务。
  • 您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联系我们
  • 上海网警网络110工商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