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市直播 > 正文

改革错了免责 关键是谁来评判

www.yingfu001.com 2013-04-16 12:09 新京报我要评论

  一项改革如果在一开始时就为社会所反对,强行推进终而失败,这种情况不仅要追究行政责任,甚至要追究法律责任。

  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能否释放改革红利,决定了我国能否真正走上公平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这些年改革环境看,我们需要改革宽松的氛围,需要有鼓励改革、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保障。在实践中,一些地方出台的法规中,明确设定了改革免责条款。

  最近即将提交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关于促进改革创新的决定(草案)》也明确了改革免责条款。

  这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甚至有不少批评意见,担心免责条款会成为逃避责任、扭曲改革甚至改革倒退的护身符。

  在笔者看来,免责不是目的,更好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高改革成功率,才是目的。从释放改革动力出发,对一些改革失败不追究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但是,“改革免责”的基础要尽快做实。为了避免改革免责成为逃避责任的借口,成为不改革、假改革甚至反改革的借口,需要在操作中有清晰而明确的前提。

  这个前提就是:谁来决定某项制度是否应当改革?谁来监督改革进程,形成改革的监督-反馈机制?如果改革失败,谁有资格决定改革者是否免责?这三个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那么改革免责必然会引起争议。

  而破解这三个问题的出路,就在于形成社会参与式的改革机制,让社会普罗大众、让所有的利益代言人(而不仅仅是部分利益集团代言人),都能够参与到改革的决策、监督、问责中。

  例如,一项改革如果在一开始时就为社会所反对,强行推进终而失败,这种情况不仅要追究行政责任,甚至要追究法律责任。再如,尽管某项改革决策得到社会的支持,但在操作层面缺乏公开透明的监督,社会意见与呼声很难进入到改革反馈系统中,由此导致的改革失败,也是需要追究责任的。简言之,谈改革免责,需要尽快构建参与式改革的平台和机制,使政策与体制改革进程公开、透明、有监督、有反馈。

  改革是否免责,还需要结合我国法治建设的现状。改革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在基本法律框架下,在部分地区与行业进行试点,积累经验,为具体法律的进一步修改提供借鉴。违反基本法律框架的改革,恐怕很难适用免责条款的。因此,改革免责,应该是在法律框架下的免责,是服务于法治国家建设的免责。

  未来几年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改革面临很多未知的难题,也没有现成答案,一切都需要在试点中摸索、总结经验、不断推广。在这个背景下,我们说,出台“改革免责”条款的积极意义,怎么估计都不为过。但同时还要注意:在实践中也要高度重视改革免责条款的实施基础,只有在法律框架下,尽快构建社会参与改革的机制,全社会才会支持改革、积极监督改革、有效评估改革,改革成功的可能性才会大大提高。

    相关新闻
    • 征稿启事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址导航 | 创始人微博
    • 赢富财经网:www.yingfu001.com 简易域名:简易域名 版权所有 翻版必究!Copyright©2008-2024 沪ICP备10023616号-1
    • 赢富财经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免责声明,风险自负。广告商的言论和行为与赢富财经网无关,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特别提示:赢富财经网不作任何“加入会员、承诺收益、利润分成”以及其他非法操作方式进行非法的理财服务。
    • 您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联系我们
    • 上海网警网络110工商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