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预期还是伪成长
2010年底上市以来,作为创业板中为数不多的高富帅,汤臣倍健凭借保健品的热潮兴起,其争议一直不断。最受瞩目的是它的盈利增速——2008年120%,2009年95%,2010年77%,2011年102%,2012年一季度161%,资本市场对之趋之若鹜。
汤臣倍健可能也预料不到,2012年存在如此多变数。
3-4月份相继爆发的螺旋藻、毒胶囊事件对其销售造成了一定打击。随后汤臣倍健二、三季度单季盈利的增速从一季度的161%,迅速下滑至50%和7%,公司将此归咎于加大投入的品牌宣传费用。
11月1日起,汤臣倍健将全国统一零售价上调10%-15%。前述临时股东大会纪要指出,在此之前,三季度渠道已开始囤货,四季度的部分销售提前归入三季度。即使这样,三季度单季汤臣倍健只实现了6219万元的盈利,远低于一季度的1.1亿和二季度的7285万,反而是增加了2421万元的应收账款。
至2012年三季度末,汤臣倍健账面上还有1.5亿存货。
“渠道是被压货还是囤货,这个没法界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终端还积压着生产日期较早的产品。”前述上海券商人士表示,“你觉得终端卖得不好,长远来看公司还能有高增长吗?”
2012年12月21日,汤臣倍健揭晓了2012年业绩,预计2012年将实现2.6-2.98亿元净利润,同比仅增长40%-60%,全年业绩增速放缓已成事实。
券商研究员在2012年共发布了79份研报,普遍预测汤臣倍健全年将盈利2.57-4.69亿元。宏源证券在2013年1月4日的研报中明确指出,汤臣倍健的这份年度答卷,低于早前预期。
“危机事件其实不是最致命的,长远来看影响不会太大,关键是靠终端拉动未来不会有那么高的增长了。”深圳某券商人士在电话里提醒理财周报记者,“我们甚至无法确定,目前的业绩是否足够真实。”
汤臣倍健在广告方面依旧不遗余力:2009年的2000多万;2010年,3949万;2011年8432万;2012年上半年3104万,2012年8月起继续加码。但多位证券分析人士均表示,“保健品均有生命周期。通过广告轰炸,前期比较有效,但越往后效果越差。”
相比之下,研发在汤臣倍健却遭遇到冷落。上市后,2011年汤臣倍健的生产、销售人员几乎翻番,但研发人员仍与2010年持平,即2010年59个,2011年6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