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淘金国企改革
国企改革势在必行,践行“3+2”淘金路线。国企改革能有效提升企业估值,2012年实现股权激励的国企,自2013年以来相对上证综指超额收益近35%。申银万国研报指出,通过“3+2”路线来淘金受益国企和民企,即从财务特征、区域特征、改革路径等3条路径精选国企,从竞争行业和部分放松的垄断行业上游等2条路径精选民企。
财务特征、区域特征、改革路径,“三位一体”挖掘国企。
财务特征:通过收入及净利润增速、ROE、经营性现金流等指标初选国企,按过去3年净利润复合增速(分档标准为25%、15%、5%)及定性指标将其分为优质、品牌消费、潜力、拐点等四类国企。优质国企受益于治理结构改善带来效率提升,进一步做大做强。品牌消费型国企代表着未来经济转型方向,品牌等隐蔽资产价值有望重估。潜力型国企通过转型、控费等方式有望实现基本面的边际改善,业绩和估值将会更加具有弹性。当企业进入变革关键期或迎来行业周期拐点,国企改革可能成为其拐点的催化剂,估值有望先飞一会。从行业来看,财务筛选的国企改革标的集中在医药生物、交运设备、餐饮旅游、机械设备、信息设备、商业贸易等行业。
区域特征:10月以来,珠海、南宁和新疆均出台了国企改革相关政策。随着《决定》的发布,国企改革落地相关消息发酵也必将加速,后续上海、广东(广州、深圳)、安徽、山东、北京等地改革措施有望落地。重点关注国企改革走在前列的沿海发达地区及央企。
改革路径:资产证券化是改善资本来源、提升资产效率的重要手段。从行业看,建议重点关注资产证券化率较低的军工行业。建立“市场化”的激励约束机制,上海部分国企先试先行,业绩和估值大幅提升。引入民营资本、战略资本,促进股权结构多元化,有助于形成“市场化”的治理结构。国有资本的流动和整合有望加速,部分企业或将成为国有资本整合和流动的“平台”。
国资有序流动、垄断放松,寻找民企龙头+“卖铲人”。伴随着国资有序流动,国有企业从部分竞争型行业退出,相关行业的龙头民企有望在更加市场化的环境中保持领先优势。同时,随着民营资本进入部分国有垄断行业,行业投资加大,相关领域的上游企业有望受益。
“抓大放小”+“GARP"策略,等待“戴维斯双击”。从短期看,国企改革主题是低估值蓝筹股提升估值的催化剂,是分析师“抓大放小”和“GARP"策略的具体体现。从中期看,分析师相信通过改革,国企将实现经营效率的提升,在各领域均有望再度涌现出部分优质国企(如上海家化)。在财务初筛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特征和改革路径,分析师目前建议重点关注:格力电器、青岛海尔(集体所有)、中国海诚、中国医药、中青旅、友谊股份、德赛电池、上海机电、华域汽车、上海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