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号文将至或未及预期 债市空转多恐难达成
熊市漫漫。
本月债券市场再次迎来大跌,数据显示,中债综合净价指数从11月1日的98.03一路下挫至11月22日的96.28,月累计跌幅达1.79%;而从长期看,中债综合净指从年初的100.69下行至今,累计跌幅亦达4.38%,或也预示着全年债市将以熊市告终。
在业内人士看来,造成债市短期急促下跌的原因,除资金市场压力外,还源于银行资金较多投资“非标(非标准化债权,指未在银行间或交易所市场挂牌转让的类信贷债权)”的“挤出效应”。事实上,市场也在期待此前传闻中旨在限制银行开展非标债权投资的“9号文”落地。
“9号文出台迫使银行逐渐减少对非标资产的投资,这样债券的买方资金才能腾出来。”汇金系某券商债券研究员宋林(化名)坦言,“不过正式文件还没发,仍然要看9号文最终能把非标业务规范到什么程度。”
而另一方面,一份据称为“9号文草稿”的文件(《商业银行同业融资管理办法》,下称《同业办法》)在机构间广为流传。
获悉《同业办法》的一位债券交易员认为,流传中的文件并未对三方买入返售及非标投资业务进行叫停,相反仅对其做以规范及引导。这意味着,此前市场对“9号文利好债市”的预期或也将大打折扣。
抢搭非标“末班车”
或因非标“挤出效应”,商业银行已成为今年债市中的最大净卖方。中债信息网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商业银行累计卖出债券总计217185.62亿元,净卖出达3825.26亿元,同基金类机构的3746.8亿元净买入相比,多卖出7572.06亿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非标债权之所以能将债券从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挤出,与年初8号文(《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及今年年中的货币市场“钱荒”不无关联。
今年3月,银监会下发8号文,规定银行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债权比例不得超过理财总资产35%及银行总资产的4%;监管承压之下,银行自营资金一度成为了接盘非标资产的救命稻草。
“8号文后,银行配置买返的资产业务比以前更多,因为额度充足,上半年我们也收了许多非标。”厦门某合资银行林峰(化名)透露,“后来公司检查,加上遭遇钱荒,这块业务也有过暂停,但整体上仍在正常进行。”
6月20日,银行间市场资金异常紧张,SHIBOR隔夜拆借利率一路攻破13%,而在央行拒施援手下,部分银行被迫降低杠杆,抛售长期资产回笼资金。数据显示,今年7月商业银行债券现券交易净卖出额高达439.21亿元,占全年净卖出额的11.48%。
“在出售项目还是债券之间做选择,银行通常会选后者。”宋林指出,“非标在收益、兜底以及资本占用上比标准化债券更有优势。”
事实上,在今年4月以来的核查风暴,及货币市场“钱荒”等诸多利空因素,全年债券价格已经历多次下挫。而近日,市场间传出9号文即将落地后,债市再次迎来暴跌,也与监管明确前夕的“搭末班车”效应有关。
“由于担心买入返售业务会被叫停,所以消息一出,许多股份银行都在加紧收买返。”兴业银行胡海(化名)坦言,“多数人预期非标的增量要被限制,所以趁着9号文正式下发前,多配置点非标。”
9号文难及预期?
从前述机构间流传的9号文草稿看,此前市场对9号文的监管预期或有所高估。在同业业务的资本及风险管理问题上,前述“9号文草稿”指出,商业银行“当按照监管规定,对同业融资业务计算资本占用”。同时,“按照审慎原则,根据交易对手履约能力、减值影响因素等,对存续期内的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或坏账准备。”
“它(9号文草稿)没有进一步限制买返以及非标投资的投资比例、资本占用和风险计提,和之前传闻有些距离。”一位国有大行人士指出,“可能是因为银行的同业业务已经成型,且具有一定存量,监管规则制定也要顾及可操作性。”
“许多项目在房地产、融资平台上,一笔到期还要再做,如果大面积压制买返,还可能引发实体经济上的风险。”该人士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前述9号文草稿仍然对同业业务中的担保及资产出表操作进行了一定限制。
“9号文草稿”提出,商业银行开展同业融资业务,“不得接受和提供任何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第三方金融机构信用担保。”同时,“办理买入返售和卖出回购业务,正回购方不得将业务项下的金融资产从资产负债表中转出。”
“像出函(明、暗保)本来就属于灰色地带,如此强调的意义其实不大,”胡海指出,“目前看上去更多是在规范(同业业务),而不是说就要叫停。”
这意味着,此前市场中有关“9号文强力监管银行同业投资非标债权”的预期或将大打折扣,而当下银行资金的“弃非投债”在短期内则恐难达成。
“银行投资非标的成本如果没有明显提高,加上当前资金面的持续紧张,债市的价格仍然不容乐观。”宋林表示。(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