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媒体报道的上海市国企改革方案更多是侧重中长期的制度确立,并无重大突破,无法产生立竿见影的反应,效果如何主要看未来执行程度。报道的上海国企改革方案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分类管理;二是市场化激励机制与创新容错机制试点;三是打造国有资本运营平台。客观判断,这些改革方案突破创新度并不大,多数内容在过去十年中都已经讨论过,是着眼于对现行制度的完善,从长期看将有利于企业改革发展,但是对短期内国有企业的业绩很难产生立竿见影的刺激效果。这是因为:第一,“分类管理”的概念是出自于2011年的“十二五规划”,在第四十五章第二节“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明确指出:“坚持政府公共管理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完善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企业监管体制机制,探索实行公益性和竞争性国有企业分类管理”。在提出初期,也曾一度被资本市场追捧,预期将会对国企改革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第二,市场化激励机制与创新容错机制试点可谓是老生常谈,基本上在近年来历次国企改革的文件中都有提及等,但由于体制的障碍很难突破,近期来在股权激励方面的仍然难以有较大推进。第三,国有资本运营平台本质是强调资产的资本化和资本的证券化,这是国企改革的一贯方向,并无过多创新之处。上海国资委在国企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里已经明确提出了市属产业类国资证券化目标要求:“进一步提高市属产业类国资证券化率,力争90%以上的产业集团实现整体上市或核心资产上市,产业集团90%以上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来自主业,净资产收益率平均达到6%以上。”
四、从我们与相关人士沟通情况看,文件出台并没有时间表,并不是传言中十月底就会出台,很有可能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与中央总体改革精神对标后才能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