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大变化就是实行了经济增加值的考核。这一点让世界的很多跨国公司都感觉到了中国的巨大勇气,在咱们这么大的经济体全面推开,他们都吃了一惊,我看一位跨国公司总裁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国内杂志上,标题用的是《伟大的历史跨越》,国内专家评价说这是管理的革命。
《财经国家周刊》:2013年也是你来到国资委任职第10年,应该说你亲历了整个国资委的组建、监督、管理的全程,你如何看待这些年的央企发展?
黄淑和:我的职业经历一直都是在搞经济,80年代在国务院搞开放经济,后来到国家经贸委搞工业经济。再后来就是在国资委搞了十年的国有经济,我体会最深的是,第一,搞经济、搞企业,一定要实事求是;第二,要遵循经济规律,谁违反规律,迟早有你苦头吃;第三,要换位思考,国资委要站在企业的角度想,企业要站在国资委的角度想;第四,要强力支持,我知道企业有困难,他们在市场经济的第一线摸爬滚打面临种种压力,要帮他们排忧解难,做他们强有力的后盾。
所以这么多年来,我就按照这个指导思想来管理央企。企业有时候走投无路了,他有很多困难,我们不支持他们谁支持?每一次重大政策的出台,我肯定是要找一批央企领导征求意见,充分讨论,半真半假的话我不喜欢,不管对与不对,一定要大家讲真话。
从大环境来看,我们还是要靠“改革”和“开放”这四个字来解决我们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我们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靠了四个字—改革开放,后30年,还是要靠这四个字。现在中国经济处在历史上大爬坡的阶段,爬的是大坡,爬的是陡坡。这个坡一定要爬上去,央企同样如此。
在我看来,下一步央企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四篇大文章。第一个是转型升级,转不了的企业就会被淘汰。转型升级核心要抓好三条,一条是结构调整和优化;第二条是加快科技创新,在自主创新上实现重大突破;第三条就是很好地发展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二个是清理包袱,历史遗留问题的包袱要甩掉。国企干了几十年,一直背负包袱不能轻装上阵,所以步履蹒跚走得不顺畅;不该干和干不了的包袱必须甩掉,这个包袱清理出来以后,可以由国资委在央企之间来优化配置资源。
第三个就是深化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竞争和国际竞争的良好体制与机制,建立一整套风险防范的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考核机制等这一系列机制体制,这个制高点才是央企的竞争力。
第四个就是管理提升,要由粗放型管理走向精细化管理。这四篇大的文章如果能做好,5 6年之后央企会有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但是,每一篇文章的完成,都需要若干年的持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