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在的世界经济形势,我看了很多资料,社会上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总的看法是全球经济失衡的状况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新的经济增长点没有建立起来,过度依赖负债推动需求增长的机制没有得到改变,世界经济正处于一个深度转型调整期,短期内很难有大的起色。
在参加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时,我大的感受是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日益复杂。现在国际贸易壁垒日益明显,西方对我们国有大企业形成了挤压之势。
此外,世界范围内的投资贸易规则发生变化,将来我认为要注意到“三个规则”对中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一个是TPP;第二个是应注意BITC(《中美双边投资贸易协定》);另外一个是TTIP,对这些规则应该尽早研究,抓紧准备应对之策。
从中国经济大环境看,现在正处在改革开放以来最为紧要的时期。为什么呢?中国传统的比较优势在慢慢丧失,各种生产资料的成本在逐步上升,盈利空间逐步被挤压,而产业走向中、高端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所以现在是高端这边还迈不上去,既有的一边又被慢慢挤压和步步紧逼了。
我感觉中国经济下一步的核心是转型升级,这是中国经济的一道大坎,同样也是央企的一道坎。我早已经对央企发出警告,我们的113家央企,没有一家可以置身其外,谁迈不过去,谁将迟早被淘汰。
我们应该坚定信心的是,一个国家一定要有自己的大企业,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大企业支撑,经济块头再大,长久竞争力也不会强。以韩国为例,韩国的经济块头,我看广东省再有几年,总量差不多可以追上,但韩国的几个大企业一撑,整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就比较强。所以,有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实力的跨国公司大企业对中国经济至关重要。
《财经国家周刊》:近年来央企之间合并不断,下一步央企的联合重组是否会加速,特别是在产能过剩的行业,国资委有哪些新的重组思路?
黄淑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不能搞“全产业链”。因为所有的跨国公司最核心的,一条是研发,一条是集成,其他的产品都脱胎于全球化背景。
现在还很难讲具体是哪些产业要进行重组。总体上看,企业资源的整合重组主要体现在三大块:第一块是根据产业链发展的需要而进行集团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二块就是清理中企低效无效资产,不想干、干不好的资产,通过产权交易市场,挂牌转让。央企之间,你不需要的可能是我需要的,比如你是搞电的,不需要宾馆,但是我搞旅游的需要宾馆,那就把你的资源配置给我,我给你相应的补偿。第三块就是需要国资委推动的整合,那就是央企和央企之间的整合重组。我们现在正在研究方案,因为整合是大动作,所有工作要做得很缜密。首先是能不能起到1+1>2的效果,其次是是否有利于下一步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是是否有利于企业在产业链上形成好的互补优势。有一些板块,国资委也在考虑,比如煤化工、光伏产业等,央企你也搞他也搞,可能谁也搞不好,应该进行一些整合优化。
我们应该看到,央企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我们对央企曾经发出警告,央企在低端产品上和民企打价格战,所有央企都要败下阵来。因此,打不过就要拔腿撤,你把低端产品那些资产,卖个好价钱,赎回来,把钱用在中高端产品上,有科技创新的企业要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这样才有出路。
央企治理方法论
10年前国资委成立时即赴国资委任职,黄淑和亲历了这些年国资监管和变迁,多年的经历让他在监管时坚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他不断提醒央企,要理性对待产业扩张,更加专注主业。
《财经国家周刊》:你提到不符合企业投资方向的坚决不能搞,在现在这种经济形势不太好的状况下,很多主业的投资回报率可能很低,央企仍是一律不搞其他的产业吗?另外你如何看待央企和民企在产业发展上的关系?
黄淑和:我们的原则是,不符合主业投资方向的坚决不准搞;过度依赖负债的坚决不许搞,因为你的负债率太高,会成为银行的“打工仔”,现在我们在业绩考核上,企业上升到一定负债率的,全部给他一个提醒指标,提示其要控制负债率;投资回报率很差的坚决不准搞,现在我们搞业绩考核也增加了经济增加值的指标。
我们要注意的是,央企不能有什么都想搞的心态,要把握好与民企的关系。我们与民企之间不要搞成“你死我活”的关系,无论民营还是国有,都是中国企业,它的标签上都写着“中国”两个字;第二,国企和民企谁做强做优都是中国的骄傲;第三,国企和民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中国移动,一家中国移动带动了中小企业1000多家,包括华为和中兴,都与中国移动带动有关。
央企和民企有一定的互相竞争的关系,但更多的是互为补充的关系,上次我在全国政协有个发言,就提到我们的民企,我看一批高级科技人才回国创办的高科技企业,将来不可小觑,我也曾对央企讲,这批民企将来可能是中国的希望。
《财经国家周刊》:8月份发布了央企负责人第三任期的考核结果。从央企下一步改革的目标来讲,在分类监管方面,我们会不会有一些新的考核办法出台?
黄淑和:这几年我们在逐步完善央企负责人的考核机制,业绩考核有三大变化,第一大变化是现在规模类和速度类的指标慢慢变少,更多的是质量和效益的指标,我们力求改变央企以往更多追求规模、追求速度的趋向。
第二大变化就是围绕转型升级、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现在设置了很多指标,比如说安全生产出问题,要扣分甚至降级;节能减排,谁没完成好任务要扣分,自主创新谁得奖要加分,这是引导央企转向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