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星医药:新药研发有所突破
事件:9月25日,复星医药股价上涨6.73%,报收于13.17元/股,同日上证指数下跌0.41%,医药指数下跌0.45%。
点评:从产业演进的角度,我们推荐复星医药的逻辑仍然是看好公司核心业务板块的迅速壮大,尤其是公司的医药工业板块的快速成长,公司的股价相对于公司的内在价值明显和成长性严重低估。近期,我们提请投资者关注公司在研发方面的两项进展:高尿酸血症治疗领域的非布司他片剂国内第2家获批,糖尿病治疗领域的重组赖脯胰岛素临床试验获得批准(来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网站)。
非布司他:高尿酸血症是指在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两次空腹血尿酸水平男性高于420mmol/L,女性高于360mmol/L。根据近年各地高尿酸血症患病率的报道,目前我国约有高尿酸血症者1.2亿,约占总人口的10%,高发年龄为中老年男性和绝经后女性,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在非布司他上市之前,临床上主要使用别嘌醇抑制尿酸生成。相比别嘌醇等其他治疗的药物,非布司他降尿酸效果更强,安全性更好,适用于具有痛风症状的高尿酸血症的长期治疗。非布司他由日本帝人制药研发成功,先后于2008、2009年在欧盟和FDA批准上市销售,上市以来保持强劲增长势头,2012年全球销售金额达到3.9亿美元,同比增长63%。非布司他的原研药尚未在国内上市,按海外市场非布司他定价的约五折计算,假设高尿酸血症者中10%使用非布司他1盒/年,市场年销售规模就超过40亿元,如果考虑到治疗的长期性,市场容量将更大。复星医药致力于内分泌代谢疾病治疗领域的药物研发、生产和销售,优立通?非布司他的上市是对这一领域产品线的丰富和完善。
重组赖脯胰岛素: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2010年全国范围的糖尿病调查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已达1.14亿,占中国成年人口的11.6%。赖脯胰岛素是模拟餐后胰岛素分泌的速效胰岛素类似物,与重组人胰岛素相比,其优点是快速吸收、迅速起效,更好地降低餐后血糖,避免低血糖事件的发生。赖脯胰岛素2012年国内的市场规模约3亿元,增速达72%,其中礼来的优泌乐占据约99%的市场份额。复星医药是国内生化胰岛素的龙头企业,其重组人胰岛素待产业化,胰岛素类似物进入临床进一步加强公司的产品储备。
从产业演进的角度,我们看好复星医药核心业务板块的迅速壮大,尤其是公司的医药研发和制造业务板块的快速成长。复星医药医药工业板块的演进:从优势品种向优势治疗领域演进,产品梯队不断升级。
公司医药工业板块的大品种集中在大治疗领域或者特殊治疗领域,分析这些大品种,我们看到竞争壁垒构建的产品力,以及在细分领域的领先地位。分析这些大品种,我们看到竞争壁垒构建的产品力:奥德金、邦亭、摩罗丹是独家品种;注射用前列地儿干乳剂是剂型独家,阿拓莫兰片剂是剂型独家;阿拓莫兰粉针、富马酸喹硫平片、头孢美唑钠粉针是首仿;青蒿琥酯类抗疟疾药物、抗结核病系列药物,享有原研知识产权;生化胰岛素、水解氨基酸系列在成本效率、产品质量上国内第一。
销售过亿的产品逐步形成公司的优势品种群。复星医药销售过亿的品种将从2010年的5个增加到2011年的8个,我们估计2012年有11个,2013年将有望超过13个。销售过亿的品种贡献了公司医药工业板块约70%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公司的医药工业板块向优势品种集中的趋势明显。
从优势品种向优势治疗领域演进,产品梯队不断升级。公司的产品梯队显示公司对具备优势品种的治疗领域深耕细作,逐步做深做透,在同一治疗领域,产品梯队不断丰富和升级。展望公司新产品的上市进程,我们预计从首仿到创新,高壁垒的品种将逐步推出。
外延扩张有望加速公司医药工业板块的发展:外延扩张对于公司的重要意义在于加强已有业务板块的实力和进入新领域,从而加速核心业务的成长并优化布局。审视海外千亿美元市值大型药企的成长路径,我们看到复星医药的成长路径与之不谋而合。公司成长的轨迹鉴证了管理团队的投资眼光和把握行业机遇的能力。未来公司的并购将更加注重在医药行业的控股型并购,看重标的企业的产品力、团队和领域。自2012年10月H股IPO后,公司进入新的产业整合跨越式成长阶段,公司招股书显示募集资金48%将用于并购,有望加速公司医药工业板块的发展。
盈利预测和投资建议:假设同济堂项目的处置在年内完成(主要取决于受让方盈天医药在香港市场的融资进展),我们预测公司2013-2015年净利润为21.24、23.41、27.82亿元,增速为35.79%、10.23%、18.85%,扣非后净利润的增速34%、36%、29%,2013-2015年对应EPS为0.95、1.04、1.24。综合绝对估值和相对估值,复星医药目标价区间:17.20-19.46元。我们看好公司核心业务医药工业的迅速壮大,以及公司在医疗服务、医疗器械、医疗诊断领域的跨越式发展,重申“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
医药行业的政策风险。
药品降价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