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光大证券向腾讯财经证实,原策略投资部总经理杨剑波已经停职,目前全公司都在协助调查。
光大证券对腾讯财经表示,杨剑波属于暂时停职,此行政命令于8月20日下发。在8月19日,光大证券还曾任命李海松担任策略投资部联席总经理,策略投资部日常工作实行双签。
不过8月20日,整个策略投资部的业务已经全部停止。
光大证券确认,目前只有策略投资部这一个部门的人被暂停工作。分管策略投资部的是助理总裁杨赤忠,光大证券未透露杨赤忠的近况。
网上的一份简历显示,杨剑波是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曼彻斯特大学金融学博士。早年在股票市场的波动率方面有深入研究,是华人金融经济学者里面最早用GARCH(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等模型对中国及世界资本市场的波动率集群效应进行分析的研究人员。
“GARCH,GJR-GARC,ECM”这些让普通投资者摸不着头脑的名词,奠定了杨剑波的研究基础。在2004年加入光大证券之后,2005年11 月即作为国内第一批人员参与了中国资本市场第一批交易所权证创设等活动,并负责光大证券的备兑权证系统开发以及光大证券股本类衍生品业务平台的建立。
2006年以后,杨剑波着手光大证券结构性产品,特别是A股挂钩结构性产品业务平台的建立,并负责相关业务的开展,直至担任该公司金融衍生品部董事总经理,并最终升任策略投资部总经理。
2007年,杨剑波和同事陈昉一起在《中国证券报》连续发表文章,论述开展场外衍生交易面临三大障碍,并呼吁尽快完善券商场外衍生交易机制。
其在金融衍生品上的学术和实践经验,也让杨剑波成为了官方的顾问。据报道,杨是受证监会邀请,成为中国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规则起草的四位牵头人之一。
一切都在证明,杨剑波的确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学者型“投行精英”。然而,他的研究,尤其是对衍生品风险控制管理的研究,没能挡住这中国资本市场上最大的“乌龙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