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局:房价会不会像股市一泻千里?】
6月份以来,中国银行间市场利率大幅上升。6月20日隔夜回购定盘利率更是达到接近13%的历史峰值。银行间流动性持续紧张,目前已经造成中国股市与债市大跌(25日股市跌破1900点),以及理财产品收益率飙升的格局。股市暴跌后,有言论称:房价将随之下跌,甚至是崩盘。
本次“钱荒”到底是怎样一次风暴?会不会导致房价和股价一样雪崩?能不能逼迫银行资金如愿流向“实体经济”?最后将如何收尾?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强调一下我历来强调的一个观点:要做小判断先做大判断,胸有成竹方知一枝一叶,这就是中国古人说的“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跳出三界之外看问题,茶杯里的风波也会被错当成大海中的滔天巨浪。
第一个大判断:中国市场的流动性一点不缺,本次“钱荒”只是银行钱荒而已!中国的货币超发世界第一,这已是公认的事实。截至5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的余额高达104.21万亿元,同比增长15.8%,远高于年初制定的13%的目标,而前5个月社会融资规模也高达9.11万亿元,同比增加了3.12万亿元,也就是说,总体而言,货币供应不仅没有收紧,而是仍然处于较宽松的状态。对广大的中小企业而言,“钱荒”则是一个“历来如此”的事实,因此,本次“钱荒”,只不过是银行自己出现短暂“缺钱”的情况而已。
银行为什么缺钱?银行和地方政府联手通过理财产品养的“二奶”太多了,几乎到了失去中央控制的地步!国际评级机构惠誉的报告称:据统计, 6月最后10天有1.5万亿人民币理财产品到期。惠誉的报告还指出,中国信贷泡沫为现代世界史上前所未有,并对中国影子银行发出警告。惠誉称中国信贷总额从9万亿美元上升至23万亿美元,占GDP比率在五年内从75%上升至200%,而美国次贷危机及日本上世纪90年代初经济泡沫破裂前的该比值大约为40%.
地方政府直接通过土地储备、间接通过企业单位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里的个人以及银行理财产品进行无度借债、地方请客中央买单的现行经济增长模式,被一些人吹捧为中国奇迹和中国模式,但其腐败低效和“我走后哪管洪水滔天”的内在机制和逻辑,最终一定会使得中央买不起单。这种模式从1997年开始,愈演愈烈,不可能一再持续下去。诚如李佐军所言,2013年新上任的一届政府面前两种选择,一把泡沫再接过去,如前任一样精心维护,那么最迟能维护到2015年或者2016年,那个时候就是一场更大的危机。那个时候爆发的危机责任在谁,谁也说不清楚。第二种选择,不接这个泡沫,上台之后很快让这个泡沫给破掉。这时责任很清楚,是前面造成的。
中央政府采取的是第二种选择。虽然一些银行采用了柜员机取不到钱、网上银行转不出钱等“逼宫”手段,但初期央行“放任”银行“钱荒”而“坐视不管”,其实也着着实实在给商业银行和地方政府提出警告:谁家的孩子谁抱走,不断伸手向央行要钱、不负责任地扩张规模而不顾质量的后果,中央已经知道,不会一条道走到黑、一条路到崩溃,更不会无何止地通过货币超发让民众买单。
虽然央行6月25日在其网站上发布公告称,银行流动性充足,同时为保持货币市场平稳运行,近日央行已向一些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一些自身流动性充足的银行也开始发挥稳定器作用向市场融出资金,货币市场利率已回稳。6月25日,隔夜质押式回购利率已回落至5.83%,比6月20日回落592个基点。随着时点性和情绪性因素的消除,预计利率波动和流动性紧张状况将逐步缓解。
但与其说这是在给会哭的孩子喂奶,不如说这是在安慰储户:不要恐慌,不要添乱,不要挤兑,给中央留下一点改革和问责的时间和空间。接下来,央行和商业银行之间、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仍将继续。这一届中央政府,前面有一个懂金融懂经济的总理开路,后面有一个懂金融懂经济的纪委书记保驾护航。这是基本事实,接下来就看怎么做。
也有外媒过于乐观地认为:某种意义上而言,中国监管层发动了一次压力测试,一场“可控”的金融危机,试图逼迫各大银行将从资金空转和不良产能中释放出来,投向实体经济中潜在的优质资产,以解决中国经济中长期存在的资本错配问题。一两年前预言中国内生性经济危机将在换届的2013年年中(七八月份)爆发的李佐军也认为:“只有稳货币,才能将已有的泡沫慢慢挤出,避免形成新的泡沫,才能避免房价进一步上涨,才能减少资金在金融系统内的自我循环,将资金逼向实体经济,培养新的增长点,才能形成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的强大压力,真正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第二个大判断:如果不解决包括金融垄断在内垄断行业和基础服务业开放等问题,把钱逼进实体经济的说法100%不靠谱。现在的中国经济情况是政府投资和招商引资指向哪里,哪里很快就产能严重过剩。赚钱的领域不让投资,因为行业和部门垄断;投资的领域不赚钱,因为已经过度竞争。中国经济已经面临全面失血,靠传统的政府投资刺激(直接体现为流动性不断增加)的经济模式已经无济于事,避重就轻无法走出经济陷阱。我们需要的是全面打破行政垄断,全面开放服务业和土地、能源等资源性领域,大力开放高端服务业和垄断的基础行业。减税,放松管制,寻求根本的制度上的突破,实现政府主导型经济向自由市场经济的转型,则,中国经济不仅还有30年以上的黄金期,而且有望从此走上“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康庄大道。否则,我们等待的只有休克甚至像高血压病人一样猝死。
在基本经济体制机制不改、政府官员借贷与还贷之间没有建立起严格的硬约束机制之前,不论是流动性收紧还是流动性放松,都无法解决银行资金“内部空转”等问题。资金逐利是它的天性和天职,任何违背它的,在意志上是妄想,在行动上是犯罪。
第三个大判断:经济越疲软,房价越坚挺。房地产成为当下中国当之无愧的、怎么调控和打压也打压不下的支柱产业,跟1949年一直到1998年只筑坡不筑窝的历史有关,跟长期被压制又在市场条件下强劲复苏反弹的中外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有关。经济危机下房地产更是中流砥柱。现有国有投资和竞争性民企全面过剩、投资型政府经济模式衰竭之时,银行、行政垄断国企、股市都无法离开经济基本面独立发展,就像人无法拔着自己头发往天上飞一样。惟独房地产不仅可以独立发展而且可以带动经济全面发展,城市化、房地产成为转型时期中国经济惟一救命稻草。在整个充满泡沫的经济体中,房地产自然而然也充满泡沫,但这个泡沫不仅不能破,而且要把它打造成钢做的泡沫、铁做的泡沫,中国经济乃至中国社会和政治才能实现软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