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中立:探究中国股市涨跌的密码
A股市场经错一周的暴跌,有业内人士认为汇金出手护盘的消息不断出现,或代表管理层对当前大盘点位的认可。不知道这次股市中的“国家队”能否托起2100关口。著名经济学家尹中立以实证分析为基础,探究中国股市涨跌的密码。
从股票市场的表现看,2012年前11个月里周期类的股票表现都相当差,但12月以来投资者对周期类的股票兴趣越来越大,房地产类股票表现出色,与投资有关的钢铁、水泥、机械、煤炭、有色金属等都有不错的表现。
原因当然与经济工作会议有关“新型城市化”的表述有关,投资者普遍认为,城市化就意味着要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周期类的行业必然有不错的表现,有人甚至认为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周期已经启动了。
房地产市场在新型城市化舆论的鼓励下也出现了明显的“异动”、出现了“暖冬”,有些媒体甚至开始进行炒作所谓的“恐慌性购房”。
笔者认为,“新型城市化”的主要内容是提高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让他们真正成为市民,其本质是收入分配的问题。新型城市化的过程意味着政府用于居民社会保障的支出相应增加,同时也意味着企业的用人成本相应增加。
新型城市化会改善我国的经济结构,消费占GDP的比重会上升,出口和投资的重要性将下降。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传统的城市化刺激经济增长,因为人口大规模从农村流向城市有利于刺激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新型城市化意味着经济增长质量的改善,但其本质是收入分配的调整,难度相当大,这个过程与基础设施投资及房地产投资的快速扩张基本没有关联。
再者说,即使仍然按照以前的城市化道路前进,2013年的投资扩张也难以施展,主要面临以下两个障碍:
第一是资金的障碍。经过10余年的投资扩张,尤其是2009年的井喷式膨胀,企业的负债率已经高高在上,根据有关部门的计算,到2011年底,中国全部企业的总体负债率已经超过GDP的总量,债务余额达到了GDP的110%左右,不仅比欧美很多发达国家的企业债务率高,而且也高于新兴经济体。 企业的过度负债不仅意味着这些企业债务负担过重,已经丧失继续增加金融杠杆的能力,同时也意味着金融体系的风险在快速集聚。
尽管经济工作会议对2013年的总体定调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结合中国的国情,当国有企业(尤其是地方控股的国有企业)的负债无法继续增加时,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作用是难以发挥的。
在2009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中,中央财政的支出其实并没有增加多少,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地方融资平台10万亿的负债。
第二个是投资项目的障碍。从产业结构看,中国的制造业大多数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继续增加投资的空间是有限的,很多人会将目光指向基础设施投资。
基础设施投资不仅不会形成新的产能,而且可以消化新增加的产能。但遗憾的是,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已经出现“超前”状态。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报告的数据,2001年,中国城镇基础设施投资为10391.77亿元,2010年便大幅增加到60705.4亿元,增长4.84倍。经过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平减,实际增长仍达3.57倍,年均增长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