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集合计划具有行政成本较低(免去了建立单一计划所需要的全部交易成本)、收益率较高(多个企业形成的巨大资产池可拓宽投资范围和选择收益率高的投资工具)、风险低(有利于实现分散化投资)、计划的存续不受单个企业破产的影响(以整个集合计划的存续为存在条件)等优点,非常适合企业生命周期短和员工数量不多的中小企业参加。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广为诟病的企业年金专门为高收入的大型垄断企业服务的现象,体现企业年金的公平性、开放性和普及性。人社部还下发了《关于企业年金集合计划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规范了企业年金集合计划产品的设立、运行和监督。因此,今后要大力推行集合计划,促进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
不仅如此,为了呼应企业年金集合计划的推行,4月2日,人社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部委在联合下发《关于扩大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范围的通知》的同时,还下发了《关于企业年金养老金产品有关问题的通知》。首次提出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可发行养老金产品,即后端集合模式。
业内人士表示,这意味着投资管理人可以发起一个标准化产品,由若干受托人或委托人来认购。
前有集合计划,后有集合产品。降低了企业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成本,让更多中小企业参与建立企业年金成为可能。企业年金的“普惠”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吸引更多长期资金入市
应先练好“内功”
近期,关于对养老金、企业年金、住房公积金等长期资金入市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外较为成功的经验表明,长期资金入市可以保值增值,同时推动资本市场蓬勃发展。
长期资金入市投资,资金的安全性是重中之重。证券公司需要结合长期资金的特点,针对不同机构的需求设计具有不同风险特性的投资产品。长期资金入市应该有一整套相对完备的制度安排,建立一种市场化、专业化和长期化的投资管理模式。
长期资金的相对缺位,与我国资本市场股权文化发展的不完善有关。
大力培育多赢共享的股权文化,全面建设完善的投资者保护制度体系,既是我国资本市场长远、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贯穿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改革、创新与稳定的主旋律。这需要构建投资者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体系、健全投资者权益保护的行政监管体系、建立投资者维权教育体系等。
不过,从目前的实际发展来看,除股权文化的缺失外,人们对养老金、公积金、企业年金等长期资金大规模入市的担忧依然存在。
长期资金入市首先考量的是资金安全,其次才是资金保值增值。为保证资金安全,欧美发达国家通常通过多样化风险控制手段和工具来分散风险。当前,我国可供选择的投资范围不足,风险分散的余地不大。目前主要是股票、债券等“证券类”资产,投资范围较窄,盈利模式过度依赖证券买卖差价,还不能涉足未上市公司股权、PE基金、大宗商品、矿产、艺术品实物资产等多品种、全方位的分散风险的手段和工具。而且,开发和创新满足长期资金风险控制要求的手段和工具也受到限制。
除风险分散可选工具较少外,与资本市场现存制度的不完善也密切相关。因此,要想吸引更多的长期资金,必须要完善资本市场制度建设。
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度缺陷。因此,进行资本市场制度建设与改革是完全必要的。对于制度建设的着力点,北京大学金融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认为要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建设,继续改革股票发行制度、实施逐步市场化的原则,建立公平、合理、透明的分红制,完善退市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