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近日在谈及经济增速时,言及“非不能,乃不为”。这让市场之前对经济增速是强复苏还是弱复苏的争论都成了伪命题。这只鞋子掉下来后,市场的另一只“巨鞋”就是IPO了。
新华社近日连发7文谈及IPO,可以看出官方的急迫情绪,又不愿IPO成为股市下跌的替罪羊。从文章内容看,总体表达还算客观,也直击了IPO为何成为投资者心中的洪水猛兽,提出了一些具备实质性意义的改革方式。但文章中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建议新股以集中方式进行上市,以“遏制炒新”的名义来最大速度化解决当前IPO堰塞湖的问题。
如果仅仅是为了发IPO而IPO,就算出天大的乱子我想IPO也一定发得出来。真实的问题是,就算每天集中上市50只,真能有效遏制市场集中资金炒新的可能吗?届时新股们一枝独秀,权重股死命撑着粉饰指数不大跌,90%的场内“旧股”乱跌暴跌。如果是这样的结果,我只能说,IPO重启,你的确成功了;新股发行改革,让市场伤心惨败了。如果管理层没有别的方式来树立市场的信心,那么市场极有可能以继续下跌的方式来回应,逼迫政府反思到底应该竭泽而渔,还是让市场在呵护中成长。
但假如IPO阶段性改革成果获得了市场的认可,物极必反的自然法则下,坏事才可能变成好事。市场观点中,现在找不到上涨的共同逻辑。回顾历史,几乎市场每一次上涨行情之前,从来都是各种悲观,几乎没有任何一次中级以上行情是先基于对大经济层面的预先乐观而形成上涨行情的。真涨起来的时候,什么理由都可以被加上去牵强附会。在本栏看来,上涨的真正逻辑,只有两个字:“利益”。对管理层而言,发行IPO支持实体经济是最大的利益;当空头感到再打压也无利可图的时候,就需要上涨一大把后去做空收益才更大;IPO发得出来,券商、投行的日子都好过些;股市涨上去,这么大体量的IPO才可能好发些,对市场人气恢复,资金活水的引入,也带来好的效果。这才是大家共同的利益。这个最本质的逻辑搞清楚之后,才是这个利益共振发生的时点判断的差异,利益需求的力度带来的上涨力度实际大小的判断问题。 利益共振实质上是人性的博弈。在这个大是大非的关口,不排除二季度有一轮可能让绝大多数人吃惊、“意外”的上涨。但客观永远是一个市场参与者必须具备的素质,逻辑分析无论多么严密,都敌不过市场本身走势可能相反的表现。因此,本栏继续将金融指数、创业板指数、医药指数这三大指数的强弱表现作为最终客观判断的现实基础。目前来看,还没有到需要纠正这个判断的时候。
操作策略上,建议稳健型投资者继续半仓应对,不买不卖;风险承受力较高以及具备较好自我分析能力的投资者,则可以低吸本栏中线看好的医药、环保、移动通信等品种。短线操作者注意节奏以及降低获利预期。本栏暂时主观看多二季度有一次阶段多头市,但客观上将继续以三大强势指数的强弱,来决定是否修正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