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撤单潮未如期出现
期待中的IPO撤单潮并未如期出现。证监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近一周(3月15日至21日),仅有两家主板拟上市企业、四家创业板拟上市企业终止审查。分析人士称,IPO撤单企业如此之少,是不少企业抱着侥幸心理,欲趁证监会主席新官上任之余,集体上报、“浑水摸鱼”。
本周,“史上最严IPO财务核查”将进入收官阶段。如果IPO在审企业不选择主动撤单,就应于3月31日前向证监会报送“超过上千页”的自查报告。“报送材料近半米高,所有的材料叠在一起要超过400米。”投行人士这样形容。
而面对最后一周的自查报告递交洪峰,证监会已紧急向机构们发出最新函件,要求各机构除在工作日正常递交报告外,还要于3月28日下班前,将拟参加集中报送的安排报备到发行部综合处。3月30日、31日两天,证监会将全天加班接收自查报告及相关申报材料,并罕见地采取预约制,要求以机构为单位进行集中报送。
证监会数据显示,目前,IPO在审企业仍高达841家。而据投行人士透露,大部分IPO企业均将自查报告上交时间拖到了最后一周。“谁都希望其他企业快点撤单,自己好成为幸存的那一家。”该人士称,几乎所有企业都是在3月23号以后才开始打印自查材料。“大家都抱着侥幸心理,觉得一起上交被细查的几率小一些。”(北京晨报)
IPO重启传闻引发投资者担忧
周一影响A股走势的重要的因素是IPO重启时间传闻。今年市场曾几度因IPO重启传闻而出现大跌,本次证监会“换帅”更是引发了投资者的担忧。周一A股缩量收跌,市场再度陷入信心不足困境,观望气氛较浓,四连阳宣告终结。
目前看有三个版本的传言,一是说6月底,二是说4月份,还有说3月底的。各个版本都有自己的理由和论据支撑,弄得投资者莫衷一是。市场对 IPO 重启这个时间点的关注,一方面是悬在A股市场的 IPO 达摩克利斯之剑沉重,另一个更为关键的是,市场情绪已进入谨慎期。25日投资者有些郁闷,看着外围股市再度大涨,而A股却又蔫了,有种生不逢时的感觉,不过市场就是这样,只能去适应它,不能期望市场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运行。
后市将会如何运行呢?记者认为,量能不足制约反弹,行情是走不远的。由于热点持续性不强,预计短期仍将盘整。在大盘上也难、下也难情况下,市场机会主要集中在个股零星的、无组织的行情上。只有在新的热点出现才能驱动市场情绪再次升温,从而拉动新的上涨,目前还需震荡酝酿。(三秦都市报)
多空对峙 三因素或打破均衡
周一A股几乎平收,沪综指收盘微跌0.07%报2326.72点,深综指跌0.09%报959.93点,两市成交萎缩。市场处于观望状态,显然在等待IPO消息落定。
笔者个人以为,IPO何时恢复未必是最重要的,如何恢复和IPO的方式才更重要。如果按老一套做法,即使市场短期内没啥反应,早晚也会体现其杀伤力,因为市场信心将极大地左右愿意入场的资金量。
建行公布的报表不错,该股跳空高开后一步到位,全天几乎走成直线,故盘中对股指影响有限。市场闲极无聊,竟炒作起纺织类个股,理由是彭丽媛出访时身着国货。事实上,随着人民币升值、人工成本不断提升及环保压力不断加大,未来纺织类股所受压力仍然不轻。
最近一年多来,市场热衷于炒作政府主导的各类产业振兴题材,但从无锡尚德破产重整来看,此类题材的炒作价值正在降低。当市场不再热衷于炒作此类题材时,可资利用的炒作题材就会少得多,如此市场或形成新的缺少热点格局。
央行连续五周回笼大约1万亿元资金,本周二央行举动或将和股指运行方向密切相关。如果在原方向上操作,股指一般就缺少上涨动能。反之,仍可能向上拓展,甚至不排除出现较大涨幅的机会。不过笔者个人认为,央行按原方向回笼资金的可能性略大一些,而且原先的回收量并不足够,因房价、物价压力显然存在。
央行的举动应和其对房价、物价趋势判断相关,依靠的未必是公开公布的数据,可能有其自身理解。
就通胀、楼价的长线趋势看,笔者个人认为并不乐观。前几年累积的巨大货币供应压力,可能目前才到真正释放阶段,其杀伤力可能出乎财经官员们的意料。未来随着时间推移,民众对储蓄被低利率侵蚀的感受将越来越明显,势必有更多资金从银行脱媒,这使得物价、房价的控制较以往更难。
未来一两周,各地“国五条”细则如何落地将有更多展现,政策的不同或引发股市相应板块的波动,投资者应认真对待。从长远看,房产税才有可能削弱或消除房产的投资功能。在对股市影响方面,房产税或其他重大楼市调控政策兼具冲击和支撑的双重属性,一方面房产流出资金或部分入驻股市,另一方面整体偏紧的货币政策也会干扰股指上涨。
因笔者猜测政策紧缩是大概率事件,故只能猜测股指没有太大的上行空间,顶多只能指望股指小幅向上拓展。就近期走势来看,股指可能相对稳定,但这种稳定随时会因消息而被打破。在短期内,笔者相信有三方面政策影响最大,或成为打破多空均衡的力量,一为央行是否继续回笼资金,二为“国五条”细则落地,三为IPO恢复相关消息。(每日经济新闻 郑步春)
支撑反弹逻辑悄然改变
詹姆斯·瓦伦丁是华尔街资深的分析师,他在《证券分析师最佳实践指南》里面写道,一个平庸的分析师去上市公司调研,会追问具体的盈利和业绩;而一个优秀的分析师,则会问公司采用何种方式保持或改善当前的盈利水平。无独有偶,随着某段录音广为传播,“不看估值,更关心逻辑的形成和破坏”也已经成为分析师圈内最新的座右铭。
同样道理,在经历一轮急速拉升和同样急速调整后,前瞻地看A股,最不重要的就是把问题停留在讨论具体点位或者揣测可能形态上。与其如此,不如仔细回顾一下运行的逻辑,梳理一下正在起变化的事情,这才是最重要的。
必须承认,1949到2444点的上涨行情,动力是多方面的:改革预期、国内流动性好转、经济复苏预期和海外定量宽松。这期间,外资、保险、公私募基金和各路游资涌入场内,权重搭台题材唱戏,银行演绎庄股走势,科幻题材轮流坐庄。即使春节后地产调控加码,市场人气仍然活跃。
笔者也预计短期内市场还将保持一定活跃氛围,但不得不提示的是,逻辑的变化也已经悄然开始:首先,国内流动性开始回归中性,二季度以后国内债券供给还将持续放量,资金价格下行空间不会太大,这对估值修复不是好消息;其次,几番竞争性宽松过后,尽管伯南克嘴上不饶,但客观情况是美元相对优势逐渐明显,这将缓慢改变过去四五年内资产价格上涨的内在逻辑;最后,直到今年秋季,改革预期对提升市场风险偏好才可能重新发挥作用。
只剩下一条逻辑线条来支撑,那就是复苏预期和实际之间的差距。在三月行将结束、开工旺季就要到来的时刻,尤为重要。
宏观层面上的数据不会太糟糕,但也很难突破基数效应和季节性因素共同框定的大区间,而一旦回到中观层面,情况就变得不那么乐观。我们看到了库存高企、开工缓慢。数据显示,上期所的铜及铝库存均增至至少十年来最高水平,钢铁库存连涨十四周创出新高,直到上周才出现下降;而另一方面,重卡、工程机械行业复苏的实际情况都差于去年底的乐观预期。生产商纷纷依靠停产检修来缓解,而经销商们也只能祈祷旺季只是晚到一点,而非根本不来。
这一切都指向国内需求不足,而启动有效需求确非一日之功。中期内高产能、高杠杆和低利润率这“两高一低”始终是制约因素。过去几年不断攀升的负债率以及随之产生的财务费用、刚性的资源和人工成本严重拉低了企业利润水平,制约了再投资意愿。数据不必再一一列举了,传统行业将步入较为漫长的去库存、降杠杆通道,季节性波动将成为宏观经济波动的主导因素。(中国证券报 丛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