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治理要让人民看到希望
“两会”召开之际,持续不断的雾霾、不断曝光的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让“环保”史无前例地成为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
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下决心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污染问题……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
温家宝说:“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子孙后代和民族未来”,“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大会发言人傅莹也表示:“改革开放之后30多年来,我国经济是在快速地发展,成就是非常可观的,但是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也可以说是高昂的代价。”
环境安全,作为社会最基本的安全保障问题之一,凸显在人们面前。
《未来10年中国环境战略路径》作者、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对记者说:“总体上看,近30年来,我国既没有遏制住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也没有遏制住生态退化的趋势。环境质量在局部有所改善的同时,总体仍在继续恶化。”
环境保护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污染物排放量均居世界首位,并远远超过自身的环境容量。
目前,我国消费了世界11%的石油和49%的煤炭,排放了占世界26%的二氧化硫、28%的氮氧化合物和21%的二氧化碳。2011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2218万吨,与1981年美国排放量相当。而目前美国排放量为1036万吨,欧盟27国为598万吨,日本78万吨。2011年,我国的二氧化硫实际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的84.8%,化学需氧量(COD)实际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212.5%。
不管经济如何增长,不管如何降低能耗和排放量,都必须以生态承载力为依据。
正如致公党中央《以生态适宜为标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提案所说,“适宜的产业规模既是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又是维持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平衡和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过度追求规模效应而忽略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必将导致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必须依据区域生态承载能力,科学确定产业发展规模。
事实上,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让家园不再受到破坏,这一点,不是做不到,更不是拿不出钱。
自然保护立法研究组近百位专家的测算显示,守住我国的生态安全底线,每年只需要306亿元,相当于每年GDP的0.065%(每年我国教育预算达到GDP4%,全社会研发经费达到GDP的2.2%)。依靠这些钱,就能使我国17.48%的陆地和10%的海洋得到有效保护,确保我国的重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