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网上曝出一份“2012年宁波奶制品抽检不合格清单”,涉及4个品牌54个样本(详见本报昨日A7版)。
记者随后得到一份落款“宁波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下简称“宁波食安办”)的通报,显示光明、涌优、宁波、双峰、一鸣的5大品牌63个样本检出大肠菌群超标或β—内酰胺酶(一种抗生素分解剂)阳性。通报数据和网上一致,只是样本数量多了9个。
宁波食安办相关负责人向本报记者确认,网上公布的清单和记者拿到的通报内容属实。
昨天,宁波食安办相关负责人回应了奶企与网友的说法。
奶企:八九月抽检,样本或变质
宁波食安办:奶箱无冷藏功能,样本易变质
宁波食安办称,去年8~11月都有抽检,但查出不合格鲜奶集中出现在8月和9月,这应该和天气炎热有关。抽检样本时,模仿订户取奶习惯,有时中午取,有时下午取,有时一两天后取。选取超市货架鲜奶,也脱离了2~6℃的保存温度,会造成细菌生长,引起大肠菌群和抗生素分解剂的超标。
这位负责人认为,鲜奶不合格主要是运输和居民饮用过程中变质。鲜奶高于6度就容易发生这种变化,而奶箱无冷藏功能。
数据显示,8~11月份共对201批次鲜奶进行了抗生素分解剂β-内酰胺酶检测,其中8月份抽检74批次,35批次阳性,阳性率47.3%,9~10月份抽检49批次,4批次阳性,阳性率8.10%,11月份抽检78批次,1批次阳性,阳性率1.28%。说明气候转冷,抗生素分解剂含量β-内酰胺酶也会下降。
奶企:β-内酰胺酶指标不能直接作为质量判定标准
宁波食安办:这是按国家规定来的
宁波食安办称,国家规定禁止添加抗生素分解剂β-内酰胺酶,检查这一项是按照国家规定来的,但目前确实无法区分抗生素分解剂是内源性产生还是外源性加入的。
奶企:抗生素分解剂β-内酰胺酶阳性,对人体无害
宁波市畜牧兽医局畜牧科工作人员:尚未发现有害
市畜牧兽医局畜牧科工作人员称,目前尚未发现抗生素分解剂β-内酰胺酶对人体有不良影响。昨天,他们已去慈溪,组织人员对全市所有该检测的奶牛进行检测,现在在等待检测结果。
但鄞州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一位专家表示,长期喝含有抗生素分解剂β-内酰胺酶的牛奶,会使人体内的病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网友:八九月查出鲜奶有问题,为何未及时公布
宁波食安办:这是程序,已口头报告
宁波质监、工商部门人士:此前并不知情
食安办称,抽检通报是评价性的,一年一次,按惯例是下一年年初发布。因无监管权力,故不与企业直接打交道,八九月抽检出鲜奶有问题时,已立即和工商、质监等部门口头打了招呼。
按照程序,他们每年对奶制品抽检,形成报告,再将结果提供工商、质监部门参考,再由监管部分通报。本来通报是打算最近发的,却被人先捅出来了。
但昨天宁波质监、工商部门人士告诉记者,此前对此事不知情。
奶企回应
杭州新希望双峰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赵广生很确定地说:“这个检测肯定是有问题的。”
赵广生说,按规定,抽检取样的样品在运输中要放在保温箱内,周围放上冰块,这样可以确保样品不被破坏,“这次的抽样肯定没有严格按照要求来做,不然不会有这么严重的超标。”
赵广生表示,之前,公司从没有收到过宁波相关部门关于此事的通报,“他们说抽检是在去年8月份做的,其实在那段时间,国家质检部门也刚对我们做了抽检,结果都是合格的。”
宁波牛奶集团:
抽检季节样本易变质
宁波市牛奶集团有限公司官方微博回应,抽检时间在去年八九月,正值酷暑,而鲜奶在脱离2~6℃的保存温度条件下,容易因失去防护而影响到质量。也就是说,抽检时间本身并不利于鲜奶的保存。牛奶公司认为,这一次抽检并不能代表2012年全年产品整体质量。
对此,他们拿出一组数据:2012年宁波市质监部门共对牛奶公司进行鲜奶出厂检验335批次,合格率100%,以此证明出厂产品全部合格。
宁波牛奶集团表示,绝不会添加抗生素分解剂β-内酰胺酶。抗生素分解剂β-内酰胺酶属牛体本身产奶过程带入,不会对人体造成影响。此外,对内源性β-内酰胺酶的检测方法和判定标准,从2009年至今尚无国家标准,也无科学的检验鉴定方法,因此该指标只能作为参考指标,不能直接作为牛奶质量判定标准。
宁波牛奶集团称其奶源100%来自自控规模化牧场,无任何中间贩卖环节,同时通过定期健康巡检保障奶牛健康,牛奶在车上检测合格后才会被收购和使用。
一鸣公司:
一如既往重视安全
浙江一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林主恩说,他们尊重这个检测结果,不管它中间有什么样的原因。同时,他们会一如既往地重视食品安全。
目前,公司已进一步加强了从生产到配送等各个环节的监管,特别是冷链系配送方面,比如现在所有的运输车辆都配了GPS,中途如果有车辆打开了车门,或者说本来只要3个小时运送到目的地的,它用了3个半小时,那么车子将自动启动预警系统。
光明乳业:
自查确认无问题
公司公共事务部的小龚表示,前天从网络论坛得知2012年8~9月宁波奶制品评价性抽检的相关信息,他们对此高度重视。
对于网络论坛提到的产品,他们立即核查了去年生产过程记录及产品出厂检测记录,均显示为合格。
目前对于网络论坛提及的产品评价性抽检信息,他们在积极沟通过程中。
本报记者吴朝香陈翔
采编手记
抽检完的近半年里,监管部门在干啥
抽检结果比较吓人,但最让人惊诧的,还是公权力部门的不负责不作为。
这次抽检是宁波食安办在去年八九月完成的,可直到今年2月25日,我们才知道结果——还是让网友给捅出来的。
这中间隔了将近半年,咱们的监管部门在干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