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以来,证监会对于新股发行的审核进入了一个空窗期,并引发市场热议。一方面IPO节奏的调整能给股市带来喘息之机,另一方面股市更应该发挥资源配置作用,调整直接融资自身的结构。
IPO暂处空窗期
证监会网站的信息显示,创业板发审委于7月31日召开第64次会议,审核结果显示深圳神舟电脑通过首发。这是证监会截至目前最后一次公布发审会公告,而主板最后一次发审会的召开是在7月27日。
不仅如此,证监会目前也未发布发审会会议公告。根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审核工作流程》,无论是主板还是创业板,都规定“发审会召开5天前中国证监会发布会议公告,公布发审会审核的发行人名单、会议时间、参会发审委委员名单等。”这意味着IPO的空窗期仍将延续。
融资压力不减
中国股票市场历来对于融资反应敏感,特别是一些大盘股的发行。
自2009年以来,特别是创业板推出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到A股市场进行融资,引发了市场对于融资压力的担忧。
除去首发融资,在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众多企业选择通过增发方式融资,也对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数据统计显示,上半年共有59家公司进行了增发,实际募集资金额度甚至超过了首发募集资金额度,达到961亿元。
不仅如此,截至8月9日,根据证监会发行监管部和创业板发行监管部最新公布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报企业基本信息情况表,有超过100家企业“过而未发”。
为中小企业配置更多的资源
间接融资比例偏高一直是国内企业融资的特点,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也是改善中国企业融资结构的目标。而就直接融资本身而言,其结构也有待改善,为创新企业、中小企业配置更多的资源。
一位投行保荐代表人表示,IPO的节奏到底如何,应该由市场来决定。坚守市场化的选择也是摆脱“政策市”的底限。
股市作为资源配置的工具,更应该把资源配置到最有需要的企业。君万资本创始合伙人谢荣兴认为,对于股市融资,首先要管住垄断行业的增发,将有限的资源让 位于创新型企业,让位于创业板;其次要管住超募,应以募股用途资金需求为限,而不是让上市公司管好超募资金。证监会相关负责人此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 今年8月起,在首次公开发行审核中,证监会对符合条件的西部企业给予优先安排。同时,在申报企业具备条件的前提下,均衡安排沪、深两市企业审核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