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海洲:放弃“打新”
伴随IPO重启,从今年1月8日起,“打新”又正式在A股市场拉开序幕。阔别“打新”14个月的投资者这一天纷纷“打新”,许多投资者还兴奋地在QQ群里晒自己顶格申购的凭据。我没有凭据可以晒,因为我放弃了“打新”。
这并不是一种“打新”技巧的选择。实际上,作为一种“打新”技巧,中小投资者放弃1月8日的“打新”无疑是正确的。由于1月8日是“打新”的第一天,而投资者“打新”的热情又很高,纷纷加入到“打新”队列之中,但当天又只有两只新股发行,这样投资者中签的概率自然不高。而1月9日又有两只新股发行,基于同样的原因,投资者同样可以选择放弃。到了1月10日,股市有4只新股发行,加上前两天对“打新”资金的锁定,很多中小投资者已经无力“打新”了,因此参加10日的“打新”,投资者的中签率会高许多。不过,我放弃“打新”不只是放弃第一天新股申购,而是放弃从1月8日开始发行的所有新股申购,因此,我的放弃“打新”与“打新”技巧无关。
之所以选择放弃“打新”,实在是觉得“打新”是一件不太靠谱的事情。因为从新股发行份额的分配来看,新股发行份额的60%甚至是70%被分配到了网下,由机构投资者与超级大户享有,只留下30%-40%的新股发行份额供9000万的投资者共享,甚至还有大量的机构投资者还要参与进来争夺,“打新”的中签率只有千分之几甚至更低,这跟“中彩”差不多,这对于资金量不大的我等中小投资者来说,希望渺茫得很。
即便投资者“中彩”了,盈利也是有限的。根据沪深交易所的新规定,新股上市首日的开盘价不得超过发行价的20%,而且最大涨幅不得超过44%,这意味着新股上市首日的暴利不复存在。更何况当前的上市新股有很多,新股上市破发不是没有可能,没准投资者好不容易中签了,结果换来的却是“破发”的命运。因此,“打新”并不划算,有时甚至还不如“炒新”,或者拿“打新”的资金在二级市场上买老股。
当然,放弃“打新”也是基于自己对新股“三高”发行不满的缘故。如今的股市有一个怪现象,一方面是投资者对新股“三高”发行不满,且“三高”发行也确实危及到中国股市的健康发展,但另一方面是“三高”发行的新股同样受到投资者的追捧,投资者仍然还是积极参与新股“打新”。这种结果自然是反过来又刺激了新股的“三高”发行。某些发行人甚至因此振振有辞,警示怀疑发行人“圈钱”者不要申购。因此,投资者参与这类公司的“打新”实在是对自己人格的不尊重。既然投资者自己都不尊重自己,那么发行人与保荐机构就更加不尊重投资者了。而作为我个人来说,还不至于为了“打新”来牺牲自己的人格。虽然我不能阻止广大投资者参与申购“三高”发行的新股,但我至少可以管好自己,做到不参与“三高”发行新股的申购。
而从今年发行的前面四只新股的市盈率来看,最低的新宝股份发行市盈率也有30.08倍,最高的纽威股份达到46.47倍。这种高市盈率的发行结果明显是我所不能接受的。既然不接受这种高市盈率发行,当然也就不参与其新股发行的申购,没必要再去为这种“三高”发行推波助澜。实际上,对于当前某些新股的“三高”发行,广大投资者都应该做到这一点:放弃“打新”,只有如此,中国股市的新股发行才能回归到理性健康的状态。(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