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停近14个月的IPO闸门将正式打开。
媒体称,证监会发行部、创业板部30日共向5家在审企业发放了发行批文,今天还将发放一批。
据悉,昨日拿到批文的企业,包括沪市主板企业1家,深市中小板企业1家、创业板企业3家。分别为主板的纽威阀门、中小板的新宝电器、创业板的楚天科技、我武生物和全通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始终存在的诸如暴炒新股、高发行价、高募集资金等“顽疾”。而且,一直以来,市场总是“谈IPO色变”。这主要是因为在融资主导的市场上,伴随新股发行而产生的诸多问题让市场陷入失衡困境,人们很容易对IPO带来的扩容心生畏惧。
但是此次IPO重启能否为资本市场尤其是A股带来一抹春风?
分析认为,相比过去的8次IPO重启,此次重启同时出台了一整套改革组合拳,市场化改革取向明显,并主要针对长期制约中国资本市场的多项顽疾,有望对中国资本市场乃至宏观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因为,相比过去,此次IPO重启同时出台了一整套改革组合拳,市场化改革取向明显,并主要针对长期制约中国资本市场的多个顽疾,有望对中国资本市场乃至宏观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就在11月的最后一天,市场等来了期盼已久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意见。与之同时面世的还有优先股、分红、借壳上市等有关新举措。如此秉承市场化方向的立体式改革无疑将让病弱已久的A股获得重生的力量。而此次公布的系统改革方案有望彻底改变A股偏重融资的市场本质,使其成为一个投融资平衡发展、投资者真正受到保护的健康市场。
新华社对此评论称,一方面,改革最大限度地把行政干预之手拿开,让市场的力量焕发生机。无论是明确监管层的审核时间、放弃价值判断,还是让企业自行决定发行窗口,抑或是定价和发行方式等具体环节上的放手,都是把原本应属市场的交还给了市场,通过博弈机制实现市场平衡。长期来看,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之后,新股价格将更趋合理,“三高”“圈钱”“炒新”等问题有望得到彻底解决。
另一方面,证监会在放弃“审批”“调控”权力的同时,给自己的监管重担加码。在“家长式”监管下,证监会总是试图从源头上卡住“坏孩子”,却不时陷入为“漏网之鱼”背书的困境。在市场化的格局下,监管之手更多放在维护市场公开、公平、公正上,IPO企业和中介机构获得更多自由,却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尽管难以完全避免造假、欺诈等行为,但改革方案中关于赔偿投资者损失、暂停资格等诸多条款足以震慑潜在的违法违规者。
但还原市场自主权,应该是此轮IPO重启的关键词,也是相比以往的最大区别。改革重点锁定在市场化运行机制的完善上。首先,审核理念发生重大变化,监管部门只对发行申请文件和信息披露内容的合法合规性进行审核,发行人的持续盈利能力和投资价值则交由市场判断。其次,发行人可自由选择发行股票或债券,或两者结合的多种市场化融资方式。再次,发行节奏也有变化,新股发行多少、发行快慢主要由市场自行决定。这是全过程的市场化重构,市场的意志和能量将通过诸如询价、定价、配售以及约束机制等多环节体现出来,监管层过往“保姆式审核发行人”的角色将淡化。
而此次IPO重启改革的另一亮点,也应是加大了对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这被证监会称为“改革的宗旨”。此前,证监会主席肖钢还以五指喻市场,“大拇指是投资者,是市场中的老大”,并数次强调要“还权于市场、还权于投资者”,这一理念在此次公布的改革中得到体现。
应该指出的是,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IPO正式开闸也必然面临一些问题,可能出现各种预料不到的情况。但只要坚持市场化、法制化方向,在不断完善中推进,就可能重塑资本市场。(财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