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的投资市场,投资者有些时候会相信自己最终不会输。因为他们相信,政府关键时刻还是会“救市”的,这就是投资心理中所谓的“隐性”兜底。
2007年,上一轮A股牛市最为疯狂的时候,笔者的大学同学划分为两个群体,炒股的和不炒股的。而且炒股的学生数量还占了优势。炒股的里面,又分为有闲钱炒股的和没有闲钱炒股的。没有闲钱怎么办?很简单,把学期初应该交的学费,拖到学期末去交,大不了再补交一点滞纳金。
最开始,挪用学费炒股的这群人都赌赢了。这就使得这股“借”学费炒股的风潮愈演愈烈,即使股指在6124点触顶回调之后,大部分学生股民仍心存侥幸。他们一个共同的观点是:股指已经这么高了,炒股的人又这么多,国家不会让它崩盘。后来的事情,不必细说。
信托产品也曾以高回报率,无违约记录的低风险概念著称。然而,高收益必有高风险,以信托平均接近10%的回报率,如果风险水平真的近乎为零,那必然带来整个社会资金成本的大幅提升。
之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整个信托业鲜见实质性违约,根源在于信托的高杠杆特征,使得任何一笔金额不大的违约,都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所以信托公司通常会在损失不大的前提下,将违约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不过,由于杠杆倍数较高,一旦违约率超过4%,信托公司也将无法承担。
今年1月23日,中信信托发布公告,宜昌三峡全通涂镀板有限公司再拖两期本息5.91亿元。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副总裁周沅帆当时分析,三峡全通实质违约已经出现。这已被业内视为信托业的第一笔实质性违约出现。
而近年来最火爆的投资品是什么?毫无疑问是房产。不要说什么刚需强劲,需求真实。没有什么真正的消费需求,会在价格横盘,甚至低迷时保持观望,而在价格暴涨时抢入。从2008年经济危机时期楼市销售的低迷,以及去年末房价暴涨以后量价齐升的现象可以确定,中国的房地产,已彻底沦为掩盖在“刚需”面纱下的投资品。
很多房产投资者认为,房地产事实上已经与地方财政和中国经济捆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才是房地产投资背后的隐性“兜底”,而十年调控的历史也似乎验证了这一点。那么,房地产这个行业真的能绑架经济,成为永远都不破的隐性兜底吗?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正常运行,是否永远与一个行业彻底绑定,真的很难说。不过,有赌博就有风险。大潮将退的时候,即使不穿好内裤,也最好把要害捂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