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专访谈金融改革(干货版)
12月6日,央行行长周小川接受了《财经》专访,就中国金融改革的诸多问题阐述了观点。那么,洋洋洒洒长篇大论之后,周小川都谈了哪些干货,搜狐财经特梳理一番。
1、周小川眼中的“市场起决定性作用”:
在金融领域,首先是金融市场准入的对内对外平等开放,以实现充分竞争;其次是金融要素价格的市场化定价,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强调市场主体的作用,落实企业自主权及个人的自由选择权利,强化市场主体的作用。
(注:准入层面是指:民营银行的设立,以及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等措施;要素价格改革是指:两率的市场化改革;市场主体领域的改革是指:企业改革和个人消费、投资的自主权等。)
2、谈金融与实体:
金融业要服务实体经济,不要搞自我发财。
3、谈金融业准入:
金融业也是竞争性服务业,不需要垄断经营,也不需要对投资者的身份来源有过多的限制。
4、谈民营银行:
有些人对开办银行热情很高,但实际上真正投资银行业也不见得那么好赚钱。首先,开办银行不准替自己办事,也就是禁止关联交易。
5、谈银行风险:
好的时候都挺好,一旦出现问题,银行亏起来也很厉害,大窟窿很难填补。另外,银行是一个技能相当高的行业,想经营好并不容易。
6、谈银行资本:
对于资本的引进,不一定强调这个资本是擅长银行、能直接给银行带来好处的资本,但是确实第一必须要守规矩,第二不要心里打歪主意,第三不要有太多的幻想。
7、谈存款保险:
退出机制的建立是必须的,但过去我们陷入了一个 “死锁”,几个方面互相牵制,如果我们不找到一个突破点,谁都不能往前走。
8、谈互联网金融:
新事物刚出现时不一定能弄得很清楚,也不知道它动态发展的下一步,所以先要尽量采取相对友好的态度。监管机构可以给它提示,不一定马上禁止。
9、谈利率市场化:
有些人只看到了利率市场化的缺点——就是存款利率要上升,贷款利率弄不好也下不来。但他们没有就优点做出权衡。
假如大家都认为利率市场化既对存款人有好处,对贷款企业也有好处,好处均沾,要是有那么多好处的话,这事早就干了。
改革有倒逼效应——如果总觉得某方面条件不具备,就总也不敢去推进,但要是在某方面做了突破,就可能会逼着相关方必须改革。
10、谈资本项目可兑换:
实现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确实会存在一定风险,要从资源配置优化的高度来衡量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利弊。
11、谈宏观经济:
目前中国经济比较正常。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总体上中国应对得还不错。
12、谈地方债:
一些银行认为,给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放贷,出了问题肯定没事。这方面,银行存在依赖性和误判。
如果地方政府可以借钱的话,就得给开一个正门,就好像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把你个人资质、未来前途,都说清楚。
13、谈国际热钱:
按照热钱逐利那些理论,日元零利率多年早就该跑光了,但是实际上并没有。
不能简单下结论认为只要存在利差,就一定会导致资金流入,还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说通货膨胀。
14、谈上海自贸区:
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改革即便出现投机套利的机会,但是只要后续改革跟上,套利的机会和风险也就会消失。
15、谈企业自主:
这一改革已进行了30多年,但尚未百分之百到位,仍要坚持做到底。
16、谈消费者主权:
20年前,在当时的环境下,很少有人抱怨出国难,就是因为消费者主权概念还没有成为一个普遍共识。
17、谈民生:
今后住房公积金、个人医疗保险资金的管理也存在如何体现消费者主权的问题,为什么自己不能管理或选择性指定委托管理呢?(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