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目前资金总需求偏大 资金价格均衡点就会偏高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未来资金价格的平衡点是由总供给、总需求决定,而中国目前相对来说资金的总需求偏大,发展的积极性很强。在这种情况下,资金价格的均衡点就会偏高,这是中国经济的特点。
最新一期的《财经》援引周小川称,综合考虑利率市场化后存款利率可能进一步上升、风险溢价基本不变的两方面因素,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推进后,贷款利率很可能会跟着存款成本的增加也有所上升。但存、贷款利率的上升不一定同步,最后利差究竟会增大还是会缩小仍有不确定性,利差有可能会收窄,但收窄的幅度或许低于人们的预期。
周小川称:“目前中国经济比较正常。可以用‘常态’条件去分析准入、竞争和是否需要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他表示,从人民银行角度来讲,除了在所谓的危机阶段和危机恢复阶段会有维护金融稳定的考虑,在正常阶段,央行希望通过竞争,促使金融机构为全社会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我们也特别强调金融业主要是为实体经济服务,不要搞自我发财之类的东西。所以并不存在需要特别照顾金融机构及其盈利能力的这个动机。”
周小川称,中国的城镇化属于快速城镇化发展,不借钱可能无法解决巨大的资金投入问题。所谓有收入型的市政债就是当前的举债对应着某个项目,这个项目完成后,将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从而带来稳定的现金流收入,这种收入可能是使用者付费,也可能体现为政府的税收(如财产税),如果算一下账发现未来的收入能够用来还本付息,那么现在就可以发债。
“正门开了,同时把一些实际上没有效益,或者未来不能产生足够收入流的项目暴露出来,并将其清理。”
周小川进一步说明,将来走“正门”会有一个正规方式,目前的做法比较乱。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土地质押。对土地质押有两点说明:如果地价变了,增值了没关系,而如见跌价了的话,就应该补充质押品。在实际清理过程中,很多已经达成了补充质押的协议。
他强调,这些内容需要保持连续性,否则就会出现金融风险。其中包括有一些地方政府承诺,比如说收费公路的费率实际上都是地方交通部门认可、出具文件的,这种承诺应该合理,同时也是必须坚持的,不能改。如果改了的话,就会影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责任,也会影响市场对其的信心。
此外,周小川还表示,如果人民币和美元或其他国际货币间的交易过程受到诸多管制,可兑换程度不够,其所形成的汇率就不是完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在跨境资金的资源配置中也无法实现所期望的优化目标。
当然,实现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确实会存在一定风险,为此《决定》也同时明确要在“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的条件下,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这就是说,通过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来防范可能发生的风险。同时,也在深入研究国际国内经验的基础上,点出了需关注的风险点。(汇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