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谈估值我们问的最多是你需要多少钱
联想投资的董事总经理陈浩谈到,因为我是做VC出身的,我们对这个公司的估值确实很难用PE,或者现金流的折现等,今天我们谈的最多是你需要多少钱?
以下为陈浩圆桌讨论发言实录:
主持人:我想大家根据一个公司合理的估值,除了一些专业的方法,有PE的倍数,PS的倍数,还有PEG,现金流折现等等的比较,其实这个问题不用回答,其实我想跟大佬们探讨的是什么算是给公司一个合理的估值,我认为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这是一个哲学和艺术范围的问题,有请陈总,联想投资的董事总经理陈总开始。
陈浩:谢谢主持人,第一个机会给我。但是,可能我的回答未必能让大家满意。因为我是做VC出身的,我们对这个公司的估值确实很难用PE,或者现金流的折现,任何一种方式,很可能我会拿一个已经成功的一个案例来跟刚刚创业的一个团队来谈说你们的目标是那个,但是今天你肯定跟它没法比,今天我们谈的最多是你需要多少钱?在这种情况下,我能帮你做什么,然后我建议在这个时候咱们的股份比例是怎么样?这样谈出来的,最后就是创始人占多少,投资者占多少,还有其他的可能是管理层的期权占多少,最后是谈出来的。我们从买方的角度,我觉得很难用一个完全市场化的,或者是一个量化的东西计算一个估值。但是,过了若干年以后,当这个企业做好以后,我又站在卖方的角度,我希望我的企业卖到更好的价钱,这时候往往我请王冉帮忙了,投资,或者出资的时候他有更好的依据。 作为风险投入人,我们非常在乎的就是创始人和管理团队的持股,我们希望这个比例比我们风险投资占的要大,这是我们多年的一个积累的经验教训。如果我们的比例占的很大,创业者,团队占的比例很小,这个公司往往会在管理上,在发展上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
主持人:对一个公司合理的估值,怎么用二八定义来说比较合适。
陈浩:二八定律是这样,初期的项目是这样的,如果对于二级市场,应该到不了。
陈浩:先讲坏的项目,我们01到03年刚开始做的那几年应该说是在学习当中,在教训当中成长。这些年我们投了一批项目,但是这中间还是有相当的失败的,相当的我指的是我想那几年投的项目可能失败率超过30%。我认为可能跟当时创业的热潮,当时互联网带来的热潮有很大的关系,有海归,的有国内的创业者,大家很愿意创业。当然,还有我觉得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可能还是我们的创业的企业的门槛都不是很高,我们恶性的竞争,或者没有核心技术的一些竞争很容易就会死掉。所以,分析我们做的不好的这些项目,往往确实没有特色,没有核心的技术,只凭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比如价格竞争,或者是模仿,这个都很容易失败。 那么,这中间当然也有一些不错的,不错出来的项目到后来我总结大概有三个方面是不错的。第一、它真正用自己独特的技术开创了一个细分领域的一个很好的行业的应用。比如说我们投的科大讯飞,就属于中文的语音技术里面今天还是算做的非常好的一个佼佼者,这样它成功了,这个它是有十年的时间。另外还有一家,应该是说抓住了中国非常好的一个产业的机会,就是咱们的展讯科技,中国的手机的产业应该是从2000年初开始发展,到今天除了美国的苹果,还有韩国的三星,再下来就是中国的手机厂商,以华为、联想,众多的还有一些其他的品牌支撑了一个中国非常庞大的,而且是面向全球的这么一个无线和手机的市场。我觉得在这种市场空间里边,中国的公司展讯只是一个代表之一,我相信有其他很多、很好的技术公司、部件公司都做的非常不错。第二个公司的成功它体现在抓住了一个非常好的市场的机遇。第三个特点我想讲的就是团队的成长,最终是企业的创业者他们在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不断的提高,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真正从创业者成为一个企业家。所以,三点,我觉得一个是靠自己的特色在技术上闯出一条路子。第二、抓住一个很好的市场机遇。第三、还有企业家自身的成长和成功。
汪潮涌:因为距离错过了能到三千亿美金公司
信中利集团的董事长汪潮涌谈到人民币我们投的最大的就是华谊兄弟,五年之内也可能成为千亿,但是我早已经出来了,跟我没有关系了。
以下为汪潮涌圆桌讨论发言实录:
主持人:我想大家根据一个公司合理的估值,除了一些专业的方法,有PE的倍数,PS的倍数,还有PEG,现金流折现等等的比较,其实这个问题不用回答,其实我想跟大佬们探讨的是什么算是给公司一个合理的估值,有请信中利集团的董事长汪潮涌汪总给我们解释一下。
汪潮涌:关于未来投资的预期,首先讲一个大前提,过去中国30年是财富创造的30年,未来中国的30年是财富的管理,包括一部分再分配,包括所谓的保值增值作为未来投资的主旋律。所以,对于未来很多的财富家阶层,或者中产阶级,财富管理肯定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那么,最近我们确实也看到很多,过去人民币的LP有外汇管理的需求,所以我们今年推了一个美元的复合基金,就是满足他们海外资产配置的需求。
回到对于未来的投资机会的预测,其实这个趋势预测我用了很多年了,我想了想未来还是这八年趋势,所以我再跟大家重复一下,八大趋势就是我们讲趋势投资,在每一个趋势里面寻找具体的机会。
八大趋势,第一个是跨境化,或者叫全球化,中国的产品走出去,企业走出去,资本走出去,或者是双向的投资机会,这里面比如说我们今年最大的一个案例就是我们和意大利的一个家族PE,控股的阿斯克马丁(音译),我们在中国有一系列阿斯克马丁的成长技术,他们希望能够跟中国资本结合,给他们跨境的成长机会。第二个就是城镇化,城镇化不想多说了。数字化,数字化的趋势现在有一个新的趋势就是移动,云和大数据,这块也是未来十年大家非常关注的,能够产生巨大的公司的趋势。第四个趋势就是文明化,就是消费的高端化,所谓的消费要升级,就是你在精神层面的消费要加强,比如在文化产品,在影视,在高端的旅游,包括健康,就是生活质量,我认为这都是生活文明程度提升的一个结果。第五个就是整合化,整合化主要在服务行业,服务行业我们中国过去是充分竞争,就是太多的企业,太低的门槛,未来要想在这个里面胜出,要靠规模,靠连锁,靠系统,靠渠道,形成规模化的企业。第六个就是要本土化,或者是叫国产化,我们投消费品发现,现在很多国产的品牌,在取代国际的品牌,而且国产品牌提升速度也很快,比如像欧时力(音译),一个温州的企业,像晋江那边有60多个上市企业,基本上把中国消费者的品牌都垄断了,同体育服装上面来讲,361度、匹克、特步等等,这都是国产品牌这几年迅速的崛起和成长,所以他们打败了“温州模式”。第七个就是一个所谓的私有化的趋势,过去这几年有点受挫,国进民退比较强,但是三中全会以后,我认为混合所有制会越来越形成一个市场的主旋律。最后一个就是低碳化的趋势,就是大环保,绿色,空气清洁,山清水秀这是未来一个很重要的趋势,如果再加上一个所谓的颠覆的趋势,就是九大趋势了,这个是未来我们寻找投资的。
汪潮涌:过去在机构里,我26年前在华尔街开始工作,所以有点老了,那时候我们的基本功,基本上大家估值的三种模式,一个是现金流折现,一个是PE,一个是可比公司,这是比较常用的。那么,后来我们在做投资的时候,我们有VC的阶段的项目用的是刚才陈总讲的这个方式,这个基本上我们叫PD,梦想的倍数,给创业者的梦想打一个多大的倍数。在发展期,企业盈利了以后,推IPO的阶段是一个模式,基本上PE和刚才说的那几种可比公司。还有并购的时候,并购的时候可能通常来讲,如果要收购的时候,要买控制权的时候,可能还付一定的所谓的控制的议价。所以,估值是根据我们的项目的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增长性来做估值,尤其是PE和增长性有很大的关系。 另外,在互联网这个行业,我们用市销率也用的比较多,以前投行里边有一个,待会儿李晶总可能介绍的更清楚,投行的市场估值可能更重要,今后上市公司未来的三到五年,盈利的复合增长率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你五年的上市以后,或者我们投资以后,你五年的盈利的复合增长率每年能到20%,基本上可能客户要求的市盈率可能就是18%到20%,或者到22%这么一个区间,有一定的灵活性,这既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我们做了很多说服的工作,尤其是对少数投资,我们对投资人讲,你不会把你的公司卖了,你可以前低后高,关键你要顺利的完成你的融资,把企业做起来,做大了,你后面大部分的收益还是属于企业家的,所以这一点我觉得在VC的过程中我们跟企业家很少去讨价还价,基本上是你做什么样的里程碑,我给你什么样的一个估值,基本上是这么一个办法。
主持人:就是在好公司和坏公司当中,您觉得哪几点是最重要的?
汪潮涌:对大势的研判,对趋势的把握,能不能搭上一个时代的战车,而且有一定的提前量,这是做投资能不能大成,或者大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我在这个行业里边将近30年,早期我们投的一些项目,机构,做投资人一直都有一个梦想,都想投千亿级的公司,我在摩根斯坦利的时候当时比较幸运,我们团队投的平安,1993年投的平安,应该是数千亿的一个美元级的公司,1994年投了一个恒安(音译),福建最大的民营企业,市值是过千亿倒闭。后来我自己做公司,又投了一个百度,一大概有四千亿的市值的这么一个公司,美元大概接近600亿美金。所以,对于我来讲,我现在最大的困惑就是下一个千亿级的公司在哪儿?因为过去这十年,明年就是我自己创办的这个公司15年,15年里面,很幸运中国的互联网三巨头投中了一个。当时我其实现在想起来很后悔,我特别的刻板的听了红杉的创始人在硅谷1999年跟我说的一句话,投资千万不要投的项目超过开车一个小时,你都没时间管他了,沟通有问题。所以,我在北京,投百度是可以的,阿里巴巴在杭州,腾讯在深圳,所以就没有机会。所以,还不能太刻板,错过了机会,追悔莫及,也没有办法。眼看着腾讯和阿里未来就是3000亿美金,甚至更高的市值的公司,五年之内,我觉得他们俩家到3000亿美金没有任何的疑问。 但是,我们做风投,做PE,下一个千亿的公司在哪儿?人民币我们投的最大的就是华谊兄弟,五年之内也可能成为千亿,但是我早已经出来了,跟我没有关系了。那么,下面一个公司怎么办?我们每天都在想下一个千亿级的机会在哪里?这也是我们一直在考虑的问题。当然,我们有我们自己的背景,我们现在大概专注大文化、大健康、大科技、大环保、大消费、大服务,六大领域,这里边我相信通过科技的力量,通过整合的力量,通过品牌的力量,通过资源的对接,包括三中全会以后对混合资本的这种开放,可能会在传统的行业里面,在刚才说的这几个领域里面,可能会用另外一个方式,比如通过并购的方式,通过二级市场的方式能够参与到一些大的项目里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