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重大事项点评:金融市场化步伐加快
事项:
11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发布,详细阐述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要义。对此我们点评如下。对此我们点评如下。
评论:
金融改革服务于市场经济改革,《决议》重点仍在制度、机构和产品的市场化改革等领域。
金融改革服务于市场经济改革。从金改进程来看,无论是自上而下的制度改革、还是自下而上的试点方向,自2012年开始已经先期推动,成果初显。《决议》内容与前期的“金融十二五规划”、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内容统一,《决议》将加快金融改革速度和幅度。具体而言,改革重点符合我们此前预期,分别是:(1)制度市场化方面,首先是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这涉及到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市场化定价的金融产品创设、利率曲线形成等方面;其次是推进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这涉及到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和回流、资本账户渐进式开放等领域;(2)机构市场化方面,深化金融机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改革,这涉及降低金融机构准入、完善股权结构和治理机制等方面,预计将加快民营银行试点,在金融领域适度向民营资本开放;(3)金融产品创新方面,预计将推进多元化的金融市场建设和金融产品创新;(4)监管方面,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等领域,针对跨市场金融创新活动中,强化央行对金融体系风险防范的协调职能。
财税和金融改革双线推进,强化政府债务管理,化解潜在金融风险。
金融改革作用是支持经济转型升级,作为经济改革的重要环节需要同时与财税体制相配合,形成协同效应。中国以往以政府主导、投资主导的经济模式表明金融受制于财政,央行独立性并不强,政府投资加快倒逼货币投放,因此金融改革尤其需要与财政改革相协调,这样既有利于形成改革目标的一致性。决议提出“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表明将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有利于化解潜在金融风险,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务的潜在风险。我们预计,地方政府债务超过15万亿,其中非信贷方式称为2012年以来政府债务增长的主要领域,因此强化地方政府投融资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潜在金融风险。
金融改革挑战传统银行业务,倒逼银行转型升级,银行步入差异化经营时代。
我们认为,金融改革攻坚点在降低金融垄断、存款利率市场化、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方面。金融改革对于银行业将带来深远影响,传统银行业务将显著受到市场竞争格局加剧、直接融资市场发展和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的影响,进而倒逼银行业进行管理架构、经营理念和业务创新等方面的改革,银行将走出同质化经营格局,步入差异化经营时代,具备专业化经营能力的银行有望实现突围。
2014年金融市场迎来快速发展期,金融机构综合经营框架初显。
决议提及“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表明2014年存款保险制度、定期存单等关键举措将加快推进。同时,“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突出债券市场为经济金融的作用,因为债券价格所对应的收益率及不同期限收益率所形成的曲线是各类金融资产定价的参照系,是一国本币金融资产的重要定价平台,因此2014年将强化国债收益率的基准定价作用,增加其对宏观政策调整的依据和引导作用。另外,决议提到“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表明未来金融市场迎来快速发展期,包括信贷市场、债券市场以及银行表外业务市场,在此框架下,2014年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的跨界合作将显著加强,同时资产证券化、资产管理业务等将迎来较快发展,综合经营框架初显。
央行货币政策延续总量稳定思路,银监会对非标资产监管预期升温,资金市场延续紧平衡状态,拆借利率水平高位。
11月份上旬尽管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由于短期资金的平稳而出现回落,但由于央行明确未来一段时期货币政策延续总量平稳适度增长的思路,以及市场对银监会监管同业业务非标资产的预期升温,叠加年底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仍然存在压力,导致机构对于年底前的资金格局并不乐观,资金成本维持高位,预计短端拆借利率维持在3.5-4%。
银行股具备较强防御性,建议四季度适度增配银行、布局来年。
下阶段对银行板块投资偏正面的要素主要包括优先股试点和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偏负面的要素是同业业务监管的推进,中性的要素是同业存单推行和地方债务审计结果。当前,市场对2014年宏观经济的预期逐渐趋稳,银行股投资的超预期悲观风险基本消除,主动型基金对银行板块仓位配置处于历史低点2.28%(中期2.6%)。我们建议当前应适度增配银行股为2014年投资布局,优先推荐财务数据验证成长逻辑的兴业银行和平安银行,关注民生银行和北京银行。(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