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民营医院市场占有率并不高。那么,近年尤其是今年,为何医药类上市公司开始对布局民营医院青睐有加?
今年10月份,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管理分会等推出的《民营医院蓝皮书》称,截至2013年3月末,全国民营医院已经发展到10166所,比2012年同期增加1302所,增长了14.69%,呈现公立医院数量在逐渐减少、民营医院迅速增加的发展趋势。不过,其诊疗人次和入出院人数仅达到全国医院的十分之一。这说明,民营医院诊疗服务能力未来仍有较大发展潜力。
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以上。并表示,“对出资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非公经济主体的上下游产业链项目,优先按相关产业政策给予扶持。鼓励地方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在社会办医方面先行先试。”
概念股股价冲高回落
从年初以来的表现看,民营医院概念股整体表现突出。截至昨天,爱尔眼科年内涨幅74%,诚志股份涨62.7%,复星医药、通策医疗涨幅50%以上,康美药业也大涨48.8%,独一味涨30%。
不过,虽然步伐并未完全一致,但近期民营医院概念股整体遭遇了回落。昨天,民营医院概念股集体大跌,贵州百灵暴跌9.31%,金陵药业跌幅7.4%,爱尔眼科跌6.02%,复星医药、通策医疗、马应龙等跌幅4%以上。
国信证券分析称,公立医院处于相对垄断地位,民营资本进入从收购到后期的运营都需要一定的政府资源的支持。综合医院前期建设和设备投入大,品牌培育需要时间,因此投资回收周期较长,但医院品牌形成后,经营会趋向稳定,业绩贡献也会逐步体现。看好资本实力相对突出,收购标的优秀的上市公司。
记者手记
热衷围猎医院未必是福
继“收矿”、“收手游”、“收影视”之后,A股上市公司又有了新的“仰慕”对象——医疗机构。一时之间,医疗机构在A股上市公司心中的地位扶摇直上。
实际上,上市公司投资医院呈现加速的态势,与政策红利的释放密不可分,如果2020年左右力促健康服务业达到8万亿元的市场规模,以2013年2万亿元为基数,相当于未来6年内健康服务业增长3倍,年均增长率高达26%。
如此重利,上市公司岂能不动心?毕竟,长远来看民营医院的经营和发展肯定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和鼓励;而养老则是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相伴随的保健养生、疾病预防和治疗应该都会日益红火。而医药行业涉足医疗业又的确具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属于上下游关系,医药行业整合医疗行业的难度总不会比某些交运设备类上市公司“消化”手游企业更高吧。
不过,“纸面富贵”是否能最终“落袋为安”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首先,康美药业的收购对象属于公立医院,而公立医院的事业单位性质如何顺利融入到民营营业的企业性质,是非常严峻的挑战。其次,这些被收购的公立医院的资产质量究竟处于什么水平也存在较大疑问,至少从经验看,部分被民营资本收购的公立医院要么经营不佳、亏损严重,要么人才匮乏、负担承重,属于典型的劣质资产,收购此类医院无疑会对上市公司的经营造成拖累。最后,即便上市公司收购的是资产忧、负担轻、“易消化”的民营医院,也存在风险,毕竟这世上没有只赚不赔的生意,方正集团、平安集团以及更早的华源集团,都曾在收购、整合医疗机构的过程中碰壁。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我们也不能不考虑,上市公司热衷收购医疗机构难道真的就仅仅是为了进军医疗行业?至少在以往上市公司控股医院的案例中,不乏将老院推倒、利用老院地皮开发地产的案例。
所以,虽然眼下上市公司收购医疗机构的热情持续高涨,可投资者还是要多个心眼。毕竟收购医疗机构对上市公司而言是福是祸?能带来多大的效益?普通投资者又能从中获得多大的实际收益?这些都还需要时间检验。(重庆商报)